重庆市渝中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十五”期间,渝中区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五年举办各种区级体育运动会69次;全民健身工程顺利实施,成功举办渝中区首届体育大会;渝中区长滨体育休闲长廊生态健身园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在全市率先实现健身设施以居委会为单位的社区全覆盖。全面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区中、小学推行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达到99.3%。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五年来,渝中区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区户籍人口59.94万人,比2000年增加1.7万人,增长2.9%,年均增长0.6%。“十五”期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了连续五年的负增长,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1‰。全区常住人口2005年为69.2万人,比2000年增加2.7万人,增长4.1%,年均增长0.8%。2005年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7%。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渝中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均突破万元大关。2005年,渝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0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10.3%。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60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9.9%。从消费结构看,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2005年下降到36.1%,比2000年(39.3%)减少3.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已连续6年保持在40%以下,这表明渝中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跨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阶段。五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危陋房综合改造工程,新建了一批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5.4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25.4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五年来,渝中区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为重点,进一步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五年来,全区基本建立起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2005年登记失业率为3.45%。五年来,全区累计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5400个,指导帮助3.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2005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3万人。五年全区累计发放低保金157.66万人次,共计2.03亿元。截止2005年末,全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户数为13042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4657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覆盖面达到100%。 十二、环境 拆迁整治力度加大。五年来,渝中区利用AAPP会议和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在渝召开的契机,着力实施了百子巷等一批危旧房片区整治开发,对石板坡、洪学巷等地区和主干道沿线、轻轨沿线危旧房片区进行了综合整治改造,共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80余万平方米,整治房屋外立面38.7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居民29150户,整治改造危旧房2800户。五年来,全区共拆除违法建筑66万平方米,取缔占道市场121个,减少占道面积9.23万平方米。实施了天灯堡社、红岩村等七个村社的征地工作,新增城市建设用地91.3万平方米。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五年来,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临江门环境综合整治、“好吃街”景观改造、解放碑步行街民族路延伸段、较场口城市阳台等20项重点形象景观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园林绿化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五年来,全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14.48万平方米,2005年,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66平方米。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2005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6.3%,城市垃圾袋装化率由2000年的50%提高到95%,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处理率均达到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89.7%。重庆新华化工厂、重庆电池厂等6户污染企业搬迁治理工作全面完成。持续推进主城“净空工程”,2005年渝中区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天数比例为75.1%,全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按国家统计局要求,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数据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调整(见附件1、附件2)。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