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4年,渝中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88.0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3.5:96.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3.8亿元,比上年增长89.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1.8亿元,比上年下降37.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39.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32.0万平方米,所占比重为80.4%,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1.1亿元。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74.84万平方米,比年初增加2.98万平方米。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支持亚太市长峰会、产业升级项目,以及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4年全区在建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3亿元,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亿元。化龙桥片区拆迁改造稳步推进,全年拆迁安置9500户;红岩村土地统征工作实施顺利,整体农转非基本完成。集中改造了医学院路、新华路、和平路、中兴路等一批城市道路,打通了九尺坎、纯阳洞等“断头路”;全年共改造车行道46553平方米,人行道25310平方米;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正在抓紧建设中,轻轨较场口--动物园线顺利投入商业化运营,全区立体化交通运行体系初步建立。文化名区建设持续推进,峰会项目有序实施。建成了石板坡综合整治一期、胜利坡环境综合整治、山城步道示范段、体育路城市阳台、一号桥绿化游园等城市景观工程;湖广会馆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当年完成投资1634万元;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全区历史文化底蕴日益彰显。 六、旅游和对外开放 旅游业实现恢复性的较快增长。2004年,全区着力推进全市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旅游聚散辐射作用,旅游业在遭受上年“非典”重创之后取得了恢复性的较快发展。至年末,全区旅游社总数为8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家,国内旅行社70家;旅游饭店31家,其中二星级以上酒店28家;旅游推荐餐厅、参观点等单位23家。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7.9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5%,旅游外汇收入974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倍。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94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国内旅游者人数92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2%,海外旅游者人数2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倍。 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2004年批准设立“三资”企业33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0405万美元,突破1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4%,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为15.3%。招商引资企业机构数达790户,比上年增长17.9%,招商引资总金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45.2%。2004年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4亿美元,其中进口3.87亿美元,出口1.53亿美元,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30.4%。 七、科技和信息产业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不断增加。全年安排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8项,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科技项目产业化转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稳步发展,全区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比上年增加4家,有高新技术产品39个,比上年增加9个。组织11家科技企业、20个科技项目参加第六届重庆高交会,签定项目合同21项,签约项目总金额达19.4亿元;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4个,项目总金额2989万元。科普活动蓬勃开展。举办科普讲座154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达2.04 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66次,科普展览参加人数13万人次。在全国线操纵航空模型大赛中,渝中区获得中学组第一名,在第六届重庆高交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渝中区荣获一等奖5项。 信息产业加快发展。2004年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务、教育、金融、商贸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积极推进“数字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建设。全区每100户家庭平均拥有固定电话96.6 部,移动电话148.6部,电视机155.4部,家用电脑53.7台,全区信息化水平接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水平。一批信息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区内现有“软件企业”17家,比上年新增5家;全区“软件产品”总数达到29个,比上年新增4个;全区具有系统集成资质企业3家。西南信息园和重庆科技信息一条街入驻的科技信息企业达185家,“一园一街”实现技工贸收入8.45亿元,比上年增长5.0%。 八、教育和文化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2004年,全区普通中学19所,职业中学8 所,小学39所,幼儿园65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专任教师5483人;全年普通中学招收学生10469人,职业中学招收学生2681人,小学招收学生5098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31479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7385人,小学在校学生32893人。“品牌”学校建设取得新进展,校点布局调整力度加大,顺利完成一字街小学与精一民族小学、40中学与54中学、复旦中学与53中学的合并工作。义务教育全面推进,认真解决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问题,为7920人(次)贫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148万元。18所中小学成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缴借读费就学的定点学校,累计有910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了免缴借读费政策。社区教育工作持续推进,全区具备条件的42所中小学全部对社区开放。 文化事业发展态势良好。2004年,戏剧方言小品《登记》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舞蹈《阿卯贺耶》获第三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作品《依仁巷》被重庆市政府评为第二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全年共完成各类文艺演出103场,组织开展第五届“滨江之秋”系列群众文化活动30场。渝中区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0余万人次,借阅图书9万余册,全年共新建社区图书室6个。区新闻中心全年共摄制新闻4000余条,摄制专题片30余部。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不断强化文化市场监督力度,网吧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九、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4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366个,其中医院23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逐步规范,全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通过国家卫生部评估组专家验收。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我区被确定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强化卫生监督,全年发放卫生许可证1426户,办理健康证27919个,开展卫生监督检查12165户(次)。加强医疗市场管理,组织全区性打击非法行医执法检查5次,检查医疗机构323家,取缔非法行医26家。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推进,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七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全区母乳喂养率达到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