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太仓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年专利申请量341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55件,同比增长15.91%;发明专利授权18件,同比增长100%,高于江苏省和苏州市发明专利平均增幅。苏州爱生基因有限公司的生物医药类发明专利申请,成为我市第一件原创性生物医药类发明专利。工业项目有4只被立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只被立为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只被立为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只被立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项目有1只被立为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只被立为省科技支撑计划、1只被立为省自然基金项目、4只被立为苏州市农业科技项目。 教 育 加大农村学校现代化工程建设的力度,全面落实加强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提升师资整体素质,改善来太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条件,教育事业继续保持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年末拥有学校数84所,在校学生70984人,招生数15339人。其中高中4所,在校学生6230人,招生数2027人;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4925人,招生数1956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3424人,招生数1263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保持在99.5%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11273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4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7.0%。 卫 生 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一院易地新建工程主体结构封顶,新湖等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改造完成,3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加快推进,浏河、璜泾急救分站投入运行。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荣获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和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称号。 全市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3408座,完成率114%,全市改厕率98.05%;全市七镇改厕进度顺利,均达到97%以上。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不断完善,8个村(社区)完成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排放处理效果全部达到一级标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模式,建成15座村级垃圾中转房,累计完成81座,基本达到每村1座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卫生镇村建设,建成1个省级卫生村,卫生村数量超过80%;对22个省级卫生村复查,累计完成卫生村复查48个,卫生环境面貌进一步提升。 建立了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信息平台,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年婚检率为98.7%,为7098名妇女进行了妇女病普查,为10974名幼儿园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全年全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153.32/10万,较上年下降19.2%。全年完成HIV抗体检测42967人份,其中自愿检测587例。 文 化 重点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图博中心两工程的选址规划等工作,投入80万元建立了市图书馆共享工程县(市)级支中心,建立了存储总量达2.5T的共享工程网站、清华同方期刊全文数据库、书生电子图书、影视点播网、书目数据库。广播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加快实施,数字电视整转工程全面完成。数字档案馆建成投运,通过了国家二级档案馆评审。 组织了金秋洽谈会暨“德中同行2008太仓周”、双凤羊肉美食文化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太仓撤县建市15周年“为太仓喝彩”等50多项(场)重大文化活动和演出。成功举办了“中国航海日”、“德中同行电影展”和第四届江南丝竹比赛等活动;郑和航海起锚地、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画派发祥地、牛郎织女降生地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 体 育 圆满完成了第三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2008年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太极拳邀请赛、2008年全国重点单位(学校)乒乓球比赛、第五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等2项国际比赛,6项全国性比赛和江苏省老年人体育节老年排球比赛等4项省内比赛。成功举办了太仓市十三届运动会、太仓市第八届“征纳杯”外资企业乒乓球团体邀请赛、太仓市第二届篮球联赛2008年“苏尔马杯”男子甲级赛、2008苏州市纪检监察机关“迎奥运、扬风采”运动会、2008年度“香塘杯”桥牌团体赛。举行了“中行杯”2008迎奥运太仓市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暨万人健步行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了“郑和卡杯”夕阳红老年运动会、2008年“大唐杯”苏沪体育交流联谊赛桥牌等比赛。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 口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46.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69‰,死亡率为7.91‰,自然增长率为-2.22‰;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6.32万人,非农业人口20.31人。常住人口67.11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城市化率达到56.75%。 就 业 关注民生之本,推进充分就业。完善再就业政策,扩大《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范围,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718人,补贴金额214万元,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793人;审批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39人,补贴金额6.5万元。举办招聘会408期,专场招聘会16期,进场招聘单位8881家,提供岗位174982个,进场求职人员达25万人次,求职登记103226人,安置就业40125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360人,失地农民1762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0%。 社会保障 实行政策关怀,推进社会保障。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单位5811个,参保缴费人数262034人,同比增26037人;城市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99.9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6560个,参保人数303949人,同比增32740人;失业保险参保179144人,同比增28269人。工伤保险参保217440人,同比增28372人;生育保险参保210891人,同比增42378人。社保五项基本保险共增加了157796人次,增长15.53%。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8.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12亿元,增长13.14%。社会保险基金当期结余4.54亿元,滚存结余24.76亿元。 社会福利 认真落实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原来的月人均320元、200元调整为月人均360元、250元。低保动态管理成效明显,全市新纳入低保715户、1195人,退出低保548户、1203人。针对物价上涨,实行价格补贴,发放困难家庭生活补贴100多万元。把重残人员纳入社会救济范围,全市1315名重残人员享受低保补助。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为402位贫困学生发放106万元助学款,为因病致贫家庭发放1.4万元补助金,为65位白血病患者发放救助款65万元。 建立完善救助应急管理机制,为全市150户困难家庭实施危房改造,投入资金450.6万元,修建重建危房653间;积极组织赈灾募捐和支援四川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全市共接收赈灾捐款4440万元,赈灾物资折合人民币960万元,募集价值250万元的棉衣10091件、棉被6066条。其中慈善总会接收赈灾捐款2497万元,赈灾物资折合人民币239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