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都市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接待中外游客3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至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3家、旅行社9家。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商业企业以加快商业布局与经营业态调整为抓手,商贸流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建成了永康路商业街,时代超级购物中心、好旺广场相继开业。居民消费信心明显提升,新一轮消费升级快速展开,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1.35亿元,增长19.7%;餐饮业零售额8.35亿元,增长32.02%。全年个体行业零售额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了恒大国际装饰城、盛泽纺机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各类市场实现交易额达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年成交额达250亿元,在全国纺织品服装专业市场中排名第二位、综合类市场排名第四位。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总体呈稳中略升格局。从消费价格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1%,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14.1%,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4.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2.68%,衣着类价格指数为84.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为95.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为96.79%。从生产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9%。 七、对外经济 积极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大力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1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出口49.2亿美元,进口62.0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8%和52.8%,成为全省第二个进出口贸易总额超百亿美元的县(市)。在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44.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9%。全市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为665家。 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219项,注册外资12.1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4%,实际到帐外资5.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2%。全市新批项目中投资超千万美元的38项,比上年增加12项,其中,IT行业新增13项,增资3项。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8855.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8921.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3%和92.2%。全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418人,比上年增长53.7%。 八、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部门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增加信贷的有效投入,各项金融业务取得了可喜的增长。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62.34亿元,比年初增加62.2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74.74亿元,比年初增加25.01亿元,人均储蓄额达22474元,比上年提高3049元。年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64.95亿元,比年初增加44.1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款166.9亿元,比年初增加19.3亿元。年末签发承兑汇票余额51.53亿元,比年初增加25.33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338亿元、现金支出1451亿元,累计净投放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费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5.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61亿元。支付各类赔款8411万元,比上年增长12.34%,其中财产险赔款7606万元,寿险赔款805万元。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48.5亿元,全市拥有上市公司3家。 九、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向纵深发展。到2004年底,60项重点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57项,完成年度投资33亿元,其中,气象局南侧绿地及鲈乡南路东侧绿地工程、南邮吴江学院二期工程、桃源镇综合污水处理厂工程以及6大输变电工程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城市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天然气一期工程进入供气阶段,吴江历史上首个50万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全市新增供电主变容量62.5万千伏安。绿化建设大规模推进,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以优化水环境为重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新增城乡绿化面积1.27万亩。松陵垂虹景区、西塘河等环境改造工程有序推进;盛泽镇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试点区,盛泽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全市8万多台喷水织机的生产废水基本纳入治理范围。完成农村河道疏浚266公里,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持续推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和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正式授牌。 十、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列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164项,其中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项目8项,省级项目15项,苏州市级项目56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全市拥有省级高新科技企业31家,其中有5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6家企业被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共有93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科技载体建设得到加强,吴江经济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成员单位,光电缆产业基地被列为江苏省五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之一。我市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1%,高考录取率为91.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年末全市共有小学75所、初中24所、高级中学7所、完中2所、职业中学3所;全市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101415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为46827人,初中在校学生为32179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为15945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为6464人,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474人;年末成人教育学校11所,在校学生为10045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活跃。全年共举办各种文艺赛事和群众文化活动294场,观众近95.7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又有新发展,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顺利,顺利通过省广电局“有线电视示范县(市)”考核验收,成为江苏省首批有线电视示范县(市)。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平望新世纪广场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同里崧泽文化遗址、垂虹桥东端遗址挖掘保护工作取得成效,我市成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05人,拥有床位数1879张,全年累计完成诊疗23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4.39万人次,收治病人57752人,比上年增加5857人,全市参加无偿献血10334人次。市疾控中心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顺利通过全国牙防先进市、江苏省社区卫生示范市评估验收。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输送人才、承办重大赛事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年内举办了第一届步步高全国女排大奖赛(吴江赛区)第五站比赛、承办了江苏省小学生篮球夏令营活动和苏州市中小学“姑苏晚报可口可乐杯”足球比赛等。在全省首次对县级体育工作的综合考核打分中,我市获得全省第三、苏州市第一的好成绩。全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近二千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