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87.09亿元,贷款余额405.60亿元,分别比同期增加73.13亿元和61.87亿元。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8105万美元和63427万美元,比同期分别增加6496万美元和减少1621万美元。在存款中,城乡居民储蓄本、外币余额分别为228.60亿元、9185万美元,分别比同期增加29.68亿元和减少916万美元。在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5亿元。全年现金净投放6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2.44亿元。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75亿元,增长2.4%,其中财产险2.17亿元、寿险6.58亿元,分别增长16.4%和减少1.5%。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开发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求矛盾得到缓解,价格走势趋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商品房施工面积313.3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7.0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0.2%和18.7%。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109.7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4.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31.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4.17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85.8%。 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加快。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整合旅游资源,优化行业结构,改善服务功能,创新促销理念,培育旅游新品。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68.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6%。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5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旅行社1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打造服务型政府成效显著,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以《行政许可法》作为指导原则和根本依据,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强化后续监管,确定并公布了首批具备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授权组织43家及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279项,削减行政审批事项5项。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改革顺利启动,全面完成了单位分类定性和改革方案拟定工作。制定出台了《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将政府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成效。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骏马化纤”在新加坡S股上市,“高新张铜”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个私经济发展迅猛,新增个体工商户5999户,新增注册资本2.98亿元;新增私营企业2091家,新增注册资本34.19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收1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社会保障和住房体制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集中开展社保扩面工作,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参保率明显提高。新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1.6万人,累计35.4万人,综合参保率达到79.7%,其中:新增农保参保人数6.8万人,累计14.4万人,参保率达到90.6%。全年共为10.2万名老年农(居)民发放养老补贴5844万元,发放率达到90.4%。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加人数达到46.6万人,参加率达到87.6%。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60元/月提高到180元/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20元/月提高到260元/月,共为6302户、14460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321.2万元。社会住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达到3.05亿元。4万多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如期竣工,拨款867万元帮助846户贫困对象建房2334间,解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农村实事工程深入实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对外贸易 全市对外贸易承接2003年的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2.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0%,其中出口28.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1%。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完成出口9.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占全市的34.2%,继续在全省外贸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自营生产企业出口6.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5%,三资企业出口12.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1%。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张家港口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019万吨,增长18.7%。 利用外资 对外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水平全面提升。新批三资企业200家,完成注册外资1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到帐外资6.4亿美元,增长6.4%,其中到帐外资验资数2.88亿美元。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保税区、省级开发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和扬子江冶金工业园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分别占全市的51.6%和53.8%。乡镇引资增长较快。3个镇注册外资超1亿美元,2个镇实现了翻番。招商选资力度加大。全年新批总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82只,注册外资11.5亿美元,分别增长12.3%和14.8%。 外经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发展。全年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5649万美元,累计完成36170万美元;全年实际完成营业额6130万美元,累计完成33513万美元;全年外派劳务人员570人,年末在外劳务人数1664人。 保税区、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张家港保税区新批进区企业490家,其中三资企业52家,注册外资42044万美元,到帐外资19466万美元。保税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1.53亿元。省开发区新批进区企业315家,其中三资企业50家,注册外资22885万美元,到帐外资8680万美元。沿江开发办新批三资企业4家,注册外资9808万美元,到帐外资5067万美元。冶金工业园新批三资企业5家,注册外资3310万美元,到帐外资6322万美元。 引进内资 全市继续实施“内外并举、双向驱动”的发展战略,利用外地民资更加活跃。全年共引进外地资本项目565个,注册资本15.32亿元,完成投入工作量5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列入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只,实施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只,申请专利519件,注册商标1598件。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个、技术中心2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只、中国名牌产品2只、国家免检产品5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率达到20%,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普示范市”和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 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支持建办民工子弟学校4所,撤并改造学校40所,2.5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顺利就学。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6.22%,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