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各类文化活动健康发展。’04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成功举办,开创了长江流域大规模跨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先河,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城市文化内涵。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4个,容纳座席1.28万个;剧团3个,新上演剧目6个,演出1581场,观众达45.9万人次;市级图书馆总藏量35.80万册,其中图书33.34万册。城市文化氛围明显改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达21.2万户。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围绕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文化、广电等企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为文化市场增添了活力。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组建了镇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开通了120医疗急救服务体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程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村为单位的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无偿献血工作得到加强,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比例稳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8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415人。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全市深入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馆)达3个,在省级比赛中获得9枚金牌,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得76枚金牌。年内发展等级运动员68名,其中二级运动员20名。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乡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公用事业加快发展,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投资项目清理工作取得成效,投资结构得以优化,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状况得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呈高开低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5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155.12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完成40.38亿元,增长9.0%。私营个体完成投资额36亿元,比上年减少13.2%;房地产完成投资额2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区长安路改造如期竣工,四水厂一期工程顺利推进,污水主管网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新建改造港湾式候车亭64只、社会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泊位2000余只。第一人民医院、交通大厦、供电大厦、建设大厦、农商行大厦、国泰时代广场等一批重点建筑按计划实施。拆迁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拆迁各类房屋99.4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拆迁定销房100万平方米。全面实行城市管理处罚权相对集中,城管执法向街道(社区)和各镇延伸,促进了市容环境日常管理与执法管理的有机衔接。生态市建设步步深入。全市各镇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省级调研评估。新增各类绿地2.05万亩,市区绿化覆盖率42.2%。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雨水管、污水管、城市路灯等市政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维护。营运公交车辆330辆,全年运客总量1800万人次,营运出租汽车600辆。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8万立方米,全年供水9500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燃气率达100%。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继续改善,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 人口和就业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6.86万人,其中非农户37.78万人,农户49.08万人。全市当年出生人口6829人,出生率为6.55‰,人口自然增长率1.04‰,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 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帮助314名再就业援助对象再就业,帮助3941名被征地农民和524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9.38万人,其中国有单位3.69万人,集体单位0.61万人,其他经济单位5.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5%。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930元,比上年增长14.2%;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226元,比上年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7元,比上年增长16.6%。储蓄存款增长较快,年末城乡居民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达2.73万元,比上年增长12.9%。据城镇抽样调查资料反映,在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洗衣机106台,电冰箱102台,彩色电视机214台,空调器200台,抽油烟机102台,电话机132部,移动电话182部,热水器具100台,电脑60台,汽车10辆。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反映,在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洗衣机90台,电冰箱75台,摩托车81辆,彩色电视机148台,空调器87台,抽油烟机33台,电话机102部,移动电话131部,热水器具75台,电脑17台。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加重,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就业再就业问题仍较突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