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昆山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总目标,以“补短、补缺、补软”为重点,全面巩固小康社会成果,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2.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9%。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0.53亿元,比上年略增;第二产业增加值63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第三产业增加值2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1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1487美元)。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5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在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蝉联榜首。十个镇全部进入全国千强镇前500强,玉山镇首次名列千强镇之首。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水稻亩产567公斤,三麦亩产306公斤,油菜籽亩产142公斤,粮食总产达13.79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全市共引进内外资项目46个,其中:外资农业项目33个,投资总额达到2.93亿美元,注册外资1.27亿美元;内资项目13个,总投资1.99亿元。引进项目有一半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新品种开发等,同时申报成功了“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实验区”,举办了海峡两岸(昆山)农产品展览,吸引了来自台湾及周边地区的153家农业企业的300多个系列产品参展。“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实验区”的运作,将为我市引进外资,发展高效农业搭建更大的平台。农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良品种覆盖率上升。到2006年底,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果蔬生产基地20个;无公害果蔬产品79个,绿色食品果蔬产品142个,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蔬菜和瓜果总产量6.37万吨,同比增长19.7%,占蔬菜和瓜果总产量的43.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防汛防台工作和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6亿元,完成土方523万立方米,水利建筑物55项,加高加固防洪圩堤62公里,疏浚河道247公里;全覆盖做好河道长效管理;顺利完成《昆山市防洪及水资源综合规划》。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1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工业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082.81亿元、工业增加值605.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2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持续高速增长,总产值为280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4%。私营工业稳定发展,以私营工业为主的其他经济完成产值24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大中型企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全市35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299.6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4.6%。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销售产值30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产销率为99.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实现利税总额175.62亿元、利润总额138.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1%、52.4%。

IT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2502万台、数码相机760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57.7%和4.0%。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规模以上IT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6%,占全省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的五分之一。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平稳。不断规范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建筑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工程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2006年,新报建工程项目6524个,报建面积1899.6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3%。本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8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施工面积1141.6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99.52万平方,被评为江苏省“建筑强县(市)”。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完成一级站客运中心站建设并启用。新增城区公交线路3条,开通镇村公交线路4条,调整线路2条,加密15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30辆。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量近10亿元,完成城西大道、相石公路等6个公路项目,通车里程42公里,33座危桥改造年底前全部完成,“三纵六横两环五高十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路网体系格局基本形成。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辆16.71万辆,其中汽车7.4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6.7%。私家车拥有率明显提高,全市年末私家汽车拥有量为4.89万辆,比上年增长31.1%,占全市的比重达65.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社会完成客运量520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97052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6.3%和30.6%;全社会货运量1117万吨,货运周转量7190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1%和16.1%。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586.4万吨。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725.98万件,特快专递71.84万件,比上年增长31.8%。电信业务迅速发展。全市年末电话用户81.9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6%;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00万户,达到130.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近40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达到9.3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