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苏州市昆山市统计局

“三有工程”成效明显。全市新批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入社农户2006户,投资总额2359万元,98%由农户出资;增资扩股富民合作社49家,扩股农户6272户;新批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3家,入社农户2200户;新批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入社农户761户,累计全市参与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农户39122户,占总户数的40%。全市农村劳动力初级技能率、就业率和家庭物业率分别达到89.6%、94.3%、76.7%。全市民间投资创业热情高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新增私营企业4237家,注册资金84.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新增个体工商户8720户,注册资金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年末私营企业达18511家,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327.29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份额继续提高,全年个体私营经济上交税金3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2.0%,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3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完成工业总产值20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5%。综合投资环境列国家级开发区第四,全年新增合同外资9.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37亿美元。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获国务院批准,光电产业园顺利启动,龙腾光电、德芯电子等龙头项目顺利投产。花桥经济开发区、昆山高新区成为省级开发区,沿沪产业带、科技教育园区、昆山软件园等特色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获得新发展。深入实施“三自”创新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70项。科技载体建设有力推进。全年认定科技研发中心22家,其中:通力电梯、丹尼斯克、村上、研华、沪士电子等5家外资研发机构被评定为省级科技研发机构。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1.6%。技术市场不断壮大,科学研究成效显著。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2362件,授权量106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1.1%和21.1%。全年认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省双密集企业)2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1家;认定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只,省高新技术产品64只,软件产品36只,软件企业8家。维信诺公司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产业化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攀特电陶的“新型汽车菜油机共轨喷油器用压电陶瓷执行器”被列为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创业投资项目;凯宫机械有限公司的“高性能纺织机械——自动络筒机研究发展”项目被列为省招标项目。科普工作不断深入。市电子科普画廊正式启动;开展了2004-2005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25篇、三等奖30篇,认定“双杯奖”优秀项目12项。

教育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继续保持100%,残疾儿童入学率和贫困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6%,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9%,高考录取率达92.2%,本科录取率达64.9%;成人自学考试报名人数21336人,比上年增长28.6%,万人报考率继续居全省各县(市)之首;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98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32年。学校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共竣工学校建设项目12个,完成建筑面积43.20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9.49亿元。其中:公办学校项目9个,民办学校项目3个,地方高等学校项目4个。新建民办幼托机构2所、外来工子弟学校1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地方高等教育项目1个。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9所、小学47所、普通中学32所、职业中学4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9所、地方高等教育项目7个;幼儿园在园幼儿19594人,小学在校学生4201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853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411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校学生14881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8800人。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213人。被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县(市)、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先进县(市)、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被确认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实验区”。

文化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进展顺利,文明进社区、进外企、进民企、进农村活动蓬勃开展,农村、社区、企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场文艺“天天演”深受群众欢迎。年内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亭林园百年庆典、“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第二届国际啤酒节”等重大文艺活动。特色文化创建成效显著。至年末,全市有文广站1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1个、档案馆1个。市公共图书馆新购图书2万册,总藏书量达48万册,乡镇藏书量39万册。全年城乡放映流动电影2600场,观众人数63.6万人;举办文艺演出819场。巴城镇绰墩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昆山人民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24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275小时。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8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已达22.2万户。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有7家印刷企业进入2006年中国印刷企业百强,1家民营书店荣获江苏省“双优诚信”书店。全年共出版《昆山日报》586.6万份,比上年增长9.8%。

卫生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疾病控制和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婴儿死亡率9.08‰,孕产妇死亡率为0。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社会办医力量不断壮大。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8个,其中:公立医院18个、民营医疗机构63个(其中医院9个、门诊部20个、诊所34个)、公共卫生机构1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61个。年末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464人,比上年末增长15.7%,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728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3076张,比上年末增长16.0%。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59人、拥有护士数2.13人、拥有病床位数4.61张。

体育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获江苏省县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篮球、足球甲乙级联赛品牌效益形成,全年共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200多项次,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市民达20多万人次。业余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在江苏省第16届省运会上获19枚金牌,在苏州地区名列前茅,全年向上输送运动员30名。成功举办首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新体育中心体育场于10月份建成。全市除渔业村、动拆迁小区外,145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体育设施“三个一”工程建设。体育彩票销售继续又创新高,全面完成销量5770万元。斯坦科维奇洲际男篮冠军杯赛、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全国羽毛球锦标赛、首届海峡两岸(昆山)桥牌邀请赛、三体会健美操和高尔夫球赛等大型赛事成功举办,2006年中央电视台为昆山举办赛事的播出时间长达25小时,提高了昆山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文体生活,赛事经济正不断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