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多元投资格局进一步形成。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础建设投资32.40亿元,比上年下降6.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1.5%,房地产开发投资73.6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6.2%。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16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第三产业投资111.06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二、三产业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0.3%和39.6%。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5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7%;民间投资6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5%。年内又有220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相继建成投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减排工作。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绿色昆山”和生态市建设取得辉煌成绩,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新建、扩建4个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6.5%,比上年提高27.7个百分点,垃圾焚烧处理厂投入运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4%,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98。锦溪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年发生各类事故807起,死亡157人,直接经济损失573万元,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7%,死亡人数下降10%,直接经济损失下降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7人。 集约用地和资源节约 节能降耗初见成效。全面启动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有品牌企业等“六个一批”计划,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能源;同时,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低能耗行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来降低能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1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1.8%。 强化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投资强度、建筑高度等集约用地的“八个度”,提高了每亩地投入的“门槛”。外企亩均投资56万美元,民企亩均投资324万元。实现了全市统一供水。“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通过考核。 城乡建设 城市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持一定规模,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一批重点功能性项目纷纷建成,如体育场、新客运中心、第三水厂一期、省委党校昆山分校等已投入使用;完成了312国道西延、顺陈路、纵二公路、相石公路等路桥工程,继续完善市镇交通框架;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宗仁卿纪念医院、三院病房大楼、开发区时代大厦、会展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厂、利通天然气大楼、正阳桥、青少年宫、检验检疫和通关点大楼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的建设步伐。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83.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120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6.8%。公用事业设施继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全市供电负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最高供电负荷173.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3%,全年用电量102.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8%,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3%。共投入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2.75亿元,新扩建35千伏及以上变电所9座,新增主变容量83.3万千伏安。全年供电形势总体平稳,实现全年安全无事故。至2006年末,昆山电网已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所48座,供电容量463.6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264公里,配电线路3481公里。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人口5978人,出生率为9.05‰,死亡人口3635人,死亡率为5.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66809人,比上年末增加12206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734956人,比上年末增加57927人。 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全市就业情况良好。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0.48万人,比上年增加3.03万人。当年培训人数29866人,比上年增加2715人。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500人,登记失业率为2.51%。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城镇三大保障覆盖率达99.0%。有69.2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7.61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按时发放率保持100%。有59.0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34.57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行政村覆盖率和基金到帐率均达到100%。最低工资水平为750元,比上年增加60元。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工作得到加强,低收入群体得到关心和重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从上年的每月26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居民由上年的2000元提高到2200元,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10107人,其中:城镇2749人,共发放差额补贴1057万元。全年发放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卡4540张。新建玉山、花桥、锦溪三个敬老院,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为1385张。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6003万元,筹得公益金646万元。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989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08元,比上年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6元,比上年增长13.1%。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278.73亿元,比年初增加51.29亿元,人均(按户籍人口计算)储蓄存款达4.18万元,比年初增加7100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94元,比上年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726元,比上年增长12.5%。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34.9%、城镇居民为35.4%。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彩电224台、家用空调210台、影碟机78台、移动电话192部、照相机59台、家用电脑60台、热水器117台;农村居民家庭:彩电165台、轻骑和摩托车100辆、洗衣机103台、热水器97台、移动电话195部、影碟机65台、家用空调120台、家用电脑49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1.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3和0.9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