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大力弘扬“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精神,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在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1151.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5%。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62.15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378.40亿元,增长26.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3424美元)。 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0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56亿元,增长32.4%。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水稻亩产 516.7公斤,三麦亩产271.4公斤,油菜籽亩产151公斤,粮食总产达11.52万吨。全市共引进内外资农业项目34个,其中:外资项目24个,总投资2.06亿美元;内资项目12个,总投资1.68亿元。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实验区总体规划》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成功举办了“2007海峡两岸(昆山)农产品展示展览会”,共设120个展位,150多家农业企业参展;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昆山)农业论坛”;台湾食品工业园通过规划论证。“海峡两岸(昆山)合作实验区”的运作,将为我市引进外资、发展高效农业搭建更大的平台。农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良品种覆盖率上升。到2007年底,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果蔬生产基地44个;无公害果蔬产品106个,绿色食品果蔬产品198个。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蔬菜和瓜果总产量达9万吨,同比增长12.0%。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2007年产量 比上年±% 粮食 万吨 11.52 -7.4 #水 稻 万吨 7.60 -12.4 三 麦 万吨 3.27 15.7 油菜籽 万吨 0.36 -34.5 瓜果 万吨 3.47 23.3 蔬菜 万吨 9.43 1.0 禽蛋 吨 2460 -0.9 肉类 万吨 1.14 -8.4 #猪 肉 万吨 0.91 -4.8 牛奶 吨 13634 -1.7 水产品 万吨 5.04 -4.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防汛防台工作和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2亿元,完成土方575万立方米,水利建筑物工程145项,防洪挡墙27.88公里,加高加固防洪圩堤40公里,疏浚河道235公里;全覆盖做好河道长效管理;顺利完成《昆山市新农村建设乡镇(片区)水系规划》。农业物资装备水平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22.7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工业经济外资、内资全面开花,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克服了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达4030.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外商及港澳台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完成总产值3609.50亿元,增长30.9%。私营工业稳定发展,以私营工业为主的其他经济完成产值388.12亿元,增长32.8%。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39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07.9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2.1%。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产销率为98.8%。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实现利税总额252.05亿元、利润总额 200.46亿元,分别增长43.5%、44.6%。 IT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3216.6万台、数码相机1276.31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7.0%和67.9%。我市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规模以上IT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99.19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5%,占全省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的四分之一。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平稳。不断规范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建立优胜劣汰的诚信市场管理体系,推进建筑施工企业的信用管理。苏州市建筑节能检测中心在我市挂牌成立,成为苏州地区第一个具备建筑节能系统耐候性、抗风压检测的实验机构。2007年,全市工程报建面积1552.98万平方米,工程造价约153.45亿元。本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0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施工面积1421.5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14.05万平方米。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新辟城市公交线路13条,加密、延时公交线路12条,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175辆;新建更新城区主干道路公交候车亭50个;开工建设公交保养场2个;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目标。创新经营模式,引进上海大众公司合作经营,完成100辆出租车的扩容工作。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量2.26亿元,完成城北大道、太仓塘晨曦大桥、萧林路皇仓泾大桥、三里大桥、339省道复线段、公路安保工程和村村通公交路桥改造工程。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辆18.64万辆,其中汽车9.5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7.3%。私家车拥有率明显提高,全市年末私家汽车拥有量为6.39万辆,比上年增长30.6%,占全市的比重达67.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社会完成客运量594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 371502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25.1%;全社会货运量1187万吨,货运周转量 8101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7%。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1051.16万件,特快专递96.63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4.8%和34.5%。电信业务迅速发展。全市年末电话用户8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3.0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2.44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 15.8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