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多元投资格局进一步形成。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城镇投资2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房地产开发投资8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7.6%。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184.58亿元,比上年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1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二、三产业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7.5%和42.5%。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4.5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63.61亿元,增长5.5%;民间投资82.97亿元,增长36.1%。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减排工作。围绕“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着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实施水源生态保护工程和城乡绿化工程。年内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顺利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考核验收。新建、扩建铁南区、石牌、南港等污水处理厂,全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9座,污水处理能力达31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81%,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44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26。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65起,死亡146人,重伤179人,直接经济损失938.1万元,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15%,死亡人数下降8%,直接经济损失上升5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3人。 集约用地和资源节约 节能降耗初见成效。通过提高节能环保市场的准入门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聚度,能源消耗水平下降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073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21.8%。 强化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投资强度、建筑高度等集约用地的“八个度”,提高了每亩地投入的“门槛”。2007年,外企亩均投资50.96万美元,民企亩均投资327万元;协议收回闲置土地7790亩,无偿收回165亩。 城乡建设 城乡布局日益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专项规划不断深化,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批重点实事工程进展顺利。按照成片、整体、分期推进的方针,加快推进以环城滨江景观带建设为重点的老城区综合改造;完成前进西路改造和正阳桥重建工程;市民文化广场一期工程竣工;晨曦大桥等重点路桥工程建成。市一中、玉龙广场、琅环公园等一批停车设施投入使用。20万立方米/日的第三水厂二期工程及出厂管线工程竣工,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增至100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581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7%。公用事业设施继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全市供电负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地区最高供电负荷211.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9%,全社会用电量123.1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72亿千瓦时,增长19.6%。共投入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2.75亿元,新(扩)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0个,新增主变容量94万千伏安。供电形势总体平稳,实现全年安全无事故。至2007年末,昆山电网已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所51座,主变容量547.6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33条,输电线路1338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537条,配电线路3981公里。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人口6065人,出生率为9.01‰,死亡人口3880人,死亡率为5.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5‰。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679846人,比上年末增加13037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902572人,比上年末增加167616人。 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全市就业情况良好。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7.12万人,比上年增加6.64万人。当年培训人数43405人,比上年增长45.3%。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040人,登记失业率为2.2%。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城镇三大保障覆盖率达99.0%。有82.6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2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按时发放率保持100%。有63.2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35.6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行政村覆盖率和基金到帐率均达到100%。最低工资水平为850元,比上年增加100元。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工作得到加强,低收入群体得到关心和重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从上年的每月300元提高到320元;农村居民由上年的2200元提高到2880元,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11598人,其中:城镇2921人,共发放差额补贴1399万元。全年发放特困人群医疗救助资金444.65万元。年末全市社会福利院15所,拥有床位数1540张。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14亿元,销售量居全省县级市之首,筹得公益金1197万元。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704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15元,比上年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7元,比上年增长15.3%。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316.46亿元,比年初增加37.73亿元,人均(按户籍人口计算)储蓄存款达4.65万元,比年初增加4748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53元,比上年增长13.1%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330元,增长12.6%。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33.9%、城镇居民为35.1%。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彩电231台、家用空调213台、电冰箱117台、移动电话219部、照相机59台、家用电脑79台、热水器119台、家用汽车19辆;农村居民家庭:彩电185台、摩托车79辆、洗衣机96台、热水器107台、移动电话195部、影碟机70台、家用空调149台、家用电脑53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1.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4和0.9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