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务实奋进,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小康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富民强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产业结构继续改善。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322.29亿元,较上年增长21.6%,其中: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1.43亿元,增长25.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1∶62.3∶34.6,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346元,较上年增加8823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44美元。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全区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5.0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29.3%。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是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分别完成27.44亿元、8.32亿元、8.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33.6%、31.3%,三者合计占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0.6%。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科技、教育、农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 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2%,比上年提高1.6个多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都市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加快推进,“康熙御茶碧螺春”、太湖大闸蟹、藏书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太湖牌”太湖大闸蟹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东山白沙枇杷和横泾无公害蔬菜等龙头基地、太湖生态农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水乡生态园、苏越生态园、涵村坞生态园等一批生态观光农业项目相继开发开放。 “三资农业”加速发展,全年共引进各类农业项目37个,总投资17.45亿元,增长22.8%,“三资”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已达14.37万亩,带动农户2.9万户。 大力推进绿色基地产业化建设。东山槎湾建设茶叶、枇杷经济林330亩,西山水月坞建设茶叶、枇杷经济林800亩,全年新建绿色基地2914亩,其中茶果经济林1461亩、苗圃1453亩,苗木、茶叶等经济林面积得到稳步扩展。 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06年末,全区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16个、比上年末增加30个,绿色和有机食品46个,比上年末增长9个。 200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3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农业4.88亿元、林业0.35亿元、牧业1.75亿元、渔业7.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81%、4.6%、3.4%、11.5%。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3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5台,联合收割机23台。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167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折纯量)6278吨。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14.34亿元,同比增长9.8%。 工 业 全区工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煤、电等能源瓶颈的制约,工业经济继续在较高的平台上平稳、健康运行。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双双创新高,分别达到760.39亿元和728.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1.95亿元和137.78亿元,增长23.0%和23.3%,产销率达95.8%。实现全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23.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3%;利税总额63.23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利润总额39.06亿元,同比增长19.1%。 规模以上工业再创历史新高。全区65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500亿元大关,达551亿元和5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5%和23.7%,高于全部工业增长速度0.5和1.4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的72.5%和73.9%,比上年提高0.3和0.8个百分点,利税总额33.27亿元,同比增长23.4%,支柱地位更加牢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全区工业经济增长。到2006底,在吴中区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2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的1.1%,创造利税占全部工业的1.5%;民营工业长足发展,与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平分秋色,民营企业352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的46.2%,创造利税占全部工业的50.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6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的52.7%,创造利税占全部工业的48.0%。 大中型企业支撑带动工业经济增长。2006年,吴中区大中型企业完成总产值309.61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07亿元,同比增长19.3%,创造利税总额19.56亿元,同比增长11.1%。 新型工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吴中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战略,发展由生物医药、电子资讯、精密机械、新型建材和现代家电五大类电组成的新型工业,使其成为全区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吴中区工业经济的全面增长。2006年,吴中区新型工业生产总产值381.57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7.48亿元,同比增长19.9%,创造利税28.48亿元,同比增长17.9%。二项指标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均超过50%。 建 筑 业 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9.22亿元,竣工产值42.0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70.3%和78.8%,施工面积584.52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20.4%,竣工面积270.14万平方米,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11.64万元/人提高到14.11万元/人。 交通运输业 交通建设继续加快,公路、航道网络不断强化,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006年交通系统全年完成客运量3549.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1454万人公里,较上年分别增长33.0%、27.0%。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981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845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26公里,拥有汽车43298辆,其中载客汽车36223辆,载货汽车7075辆。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现代商业加快发展,消费环境日益优化,消费结构调整升级。2006年,全区围绕商贸流通“六大板块”和“十大市场”,加快建设步伐,城市中心商贸区建设升级全面启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花卉苗木市场、羊肉交易市场、汽车配件市场等各类专业交易市场初具规模、各具特色,这些专业市场不仅给商贸流通带来商机,也为零售市场带来生机和活力。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无论是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还是日用消费品的消费,品牌消费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名牌产品的消费量正节节上升。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71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83.69亿元、15.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和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