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玉环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17 台州市玉环县统计局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308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37582万元,比上年增长32.4%;上交中央四税170718万元,比上年增长25.6%。地方财政预算支出150842万元,增长38.4%。

金融业务继续发展,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全县行社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469123万元,比上年增加184973万元,增长14.4%。存款中,企业存款424039万元,比上年增加90017万元,增长2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50882万元,增加70270万元,增长10.3%。行社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411330万元,比上年增加335374万元,增长29.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83813万元,比上年增加164070万元,增长26.5%;中长期贷款余额614964万元,增加180066万元,增长41.4%。外币存款余额35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7.1%,贷款余额12355万美元,增长141.3%。全年现金收入1498.82亿元,现金支出1533.84亿元,净投放现金3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4.0%。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171人(未含乡镇企业),其中中高级职称3511人。2007年获浙江省科技强县荣誉称号。当年全县科技投入达到6.58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其中科技研发经费投入2.74亿元,增长51.3%。全年专利授权686件,比去年增长49.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件,实用新型289件,外观设计374件。另外,发明专利公告124件。当年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加快,当年新增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各2家。成功举办第二届科技合作周,立项实施合作项目54项,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挂牌成立。当年新增驰名商标5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省级品牌产品12个,中国欧式古典家具生产基地、省汽摩配商标品牌基地落户我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现有普通中学23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小学41所、幼儿园205所。设有浙江江南理工专科学院1个,浙江电大玉环分校1个。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12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00人,小学专任教师12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413人,比上年减少890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3280人,增加1448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045人,减少330人;小学在校生30010人,增加595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初中入学率99.97%,初升高比例达96.7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73.4%,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楚门中学升格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全县教育投入增加,教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普通中学当年新增校舍1700平方米,小学新增校舍3030平方米。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县中小学拥有实验室18230平方米,语音室1712平方米,微机房6350平方米,图书室9013平方米;拥有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29.2万平方米,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1390册,配备计算机4216台。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全县有县越剧团一个,演职员42人,全年演出112场次,观众12000人次;县文化馆1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1个,全年举办展览5个,组织各种文艺活动50次,举办训练班145次,培训1259人次;县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3.67万册(件),当年新购图书0.80万册;全年借阅图书17.3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1.45万册次。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有医院、卫生院16个,病床1055张,卫生技术人员1775人,其中:医生863人,注册护士579人。全面完成农村改厕工作,农村卫生条件得到一定改观。当年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达2600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16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00万元。当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数4.1万人,年末累计达到31.66万人,安全饮水率达77.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推进。至年末,全县已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4.5万人,当年完成农民免费健康体检6953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当年被省政府正式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县,同时,楚门镇、清港镇、城关办事处、坎门办事处、陈屿办事处被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年举办综合运动会1次,单项比赛92次;举办1000人以上全民健身活动3次。举办各类体育培训班63次,参加培训人数2115人。少体校1个,在校学生177人。在参加省运动会比赛中,我县运动员在篮球、田径、游泳、举重、帆船、赛艇、羽毛球等七个大项中,共获得金牌22枚、银牌13.5枚、铜牌15枚,获总分563.5分,谱写了我县体育新篇章。

九、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406604人,比上年末增加4350人,其中非农人口186811人,比上年末增加3217人。全年共出生4697人,出生率11.5‰,死亡2280人,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5.9‰,比上年下降0.5‰。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2007年全县社会保险覆盖率为72.5%,比上年增加7.3个百分点。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87859人,其中退离休人员811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330人,比上年新增504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2143人,比上年增加1.85倍。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46376人,比上年增加5058人,其中在职职工38242人,离退休人员8134人。支付企事业养老保险基金11085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基金1311万元。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0.85万人,失土农民参保人数7562人,比上年新增718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52元,比上年增加991元,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3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国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170张,在院50人;集体办农村敬老院11个,床位315张,收养255人;民办福利机构8个,床位977张,收养811人。定期补助优抚对象930人;民政部门对农村医疗救助5983人次,其中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335人次,对城镇居民医疗救助11479人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388户,受保575人;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家庭2475户,受保4228人,支付保障资金808万元。在办福利工厂72个,安排残疾职工1727人。

十、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

全社会用电量21.5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工业用电量16.98亿千瓦时,增长28.7%;居民生活用电量3.21亿千瓦时,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057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