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玉环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玉环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产业提升年和城市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抓调整促转变,抓创新促活力,发展环境逐步优化,要素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和全岛城市化建设逐步推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全面完成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5亿元,比上年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114.82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52.02亿元,增长15.6%。 市场消费品价格总体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心态平稳;工业主要原材料、能源价格继续上涨,幅度较大,企业盈利空间缩小。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27924人,比上年增长3.2%。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3.6%,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2人,完成再就业培训320人。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升级步伐缓慢;土地、水、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环境容量约束问题更趋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在继续。 二、农业 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各项支农扶农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农林牧渔业生产保持稳定。以市场为导向,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走出去”的经营方式取得成效,形势看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得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逐步走向规范化。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35亿元,比上年增长0.1%。 农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粮食生产得到稳定,经济作物面积有所下降,但优质特色水果和蔬菜种植面积继续增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597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006公顷,与上年接近;蔬菜总播种面积3475公顷,比上年略减;果用瓜661公顷,比上年减少5.0%;花卉苗木99公顷,减少40.3%。2006年气候条件好,台风等自然灾害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产品普遍获得丰收,粮食平均单产达388公斤,比上年增21公斤。由于受本县耕地等自然资源短缺影响,本地农民积极探索走出去的经营方式,到外地承包开发生产基地,种植西瓜、花卉苗木等,开拓增收新渠道,本县农作物面积趋减,部分产品产量下降。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县造林面积390公顷,低产林改造107公顷,零星植树5万株,育苗面积13公顷,当年苗木产量110万株。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畜牧业遭受外地禽流感发病案例宣传的影响,上半年禽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跌幅高的达30%以上,严重影响养殖户生产积极性,生产规模大幅回落。下半年随着市场形势好转,肉禽蛋价格全面迅速上升,畜禽存栏数有所回升,与上年比较,家禽、蛋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 渔业生产围绕增效、增收和渔区稳定这一主题,积极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继续探索渔业发展新路子,降低近海捕捞强度,加大渔民转产转业扶持政策。至年末全县海洋捕捞生产船只1569艘,比上年再减少2.5%,但灯光围网和大马力拖网渔船数量增加;海洋捕捞专业劳力8931人,比上年增长24.9%。由于持续多年的休渔制度和海洋资源的养护,资源持续衰退的状况有所减缓。2006年海况较好,海洋捕捞业有所好转,部份经济鱼类产量有所提高。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60791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67777吨,比上年增长4.5%。养殖业受养殖环境因素影响,养殖资源锐减,发展空间缩小,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7367公顷,产量89100吨,比上年减少4.1%;淡水养殖面积958公顷,产量3558吨,减少3.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大兴水利建设热潮,继续水库保安维护除险加固和河塘、河道修整治理工作。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工18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50万立方米;当年水利资金总投入2.23亿元,其中清水河道建设0.15亿元,滩涂围垦1.31亿元,水库保安0.07亿元,农村引水工程0.25亿元,境外引水工程0.41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6座;疏浚和整治河道2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公顷;新建标准农田247公顷。全县年末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26万千瓦,其中渔业机械总动力18.75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6768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1%;化肥施用量(折纯)2845吨,比上年下降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工业”立县战略,围绕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目标,大力拓展发展空间,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扶持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推进科技进步,鼓励技术创新,抓品牌培育,抓市场拓展,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34.48亿元,其中重工业产值273.28亿元,增长39.5%;轻工业产值61.57亿元,增长22.1%,重化趋势继续加快。重点行业保持优势,特色更趋明显。全年实现的工业产值中,以阀门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以汽摩配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继续起到了支柱作用,分别实现产值144.18亿元和70.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2%,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定提高。根据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考核,十一项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02.40分,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9.9分。从具体指标情况看,除三项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好于上年水平,其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9.51千元/人,提高14.7%;新产品产值率11.69%,增1.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8.03%,增1.2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4.41%,降1.9个百分点;亏损率1.97%,降1.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41次,提高0.3次;总资产贡献率13.24%,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4.64%,略有提高。三项指标差于上年,其中: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2.28%,降5.8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11.70%,降低8.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11%,提高了2.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