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玉环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7 台州市玉环县统计局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建筑施工面积58.53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42.4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2689万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工业性投资660759万元,增长27.1%。全部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40543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在全部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中,国家、省级重点项目投资415120万元,增长20.1%,基础设施投资478004万元,增长25.6%。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华能玉环电厂完成投资396131万元,比上年增长17.3%。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41万元,减少5.7%。全部限额以下投资72146万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44482万元,下降3.4%。

国家、省和县重点建设已开工项目31项(包括前期准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共完成投资额43320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7.5%。玉坎河城市污水处理主体工程投入试用;华能玉环电厂一期工程投入试用;客运中心迁建工程候车大厅工程投入试用;县社会福利中心主楼已验收;玉环县城区清水工程;漩门二期工程已完工,漩门三期围垦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玉环县坎门后沙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工程桩基基本完成。玉环县人才公寓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4.5%、玉环县境外引水工程、浙江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多用途码头、台州港大麦屿港区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漩门工业城、五门工业区(滨海工业城)已全面起动。

全年限额以上投资新增固定资产31210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倍。完成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新建公路11公里;改建公路56.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6公里;扩建城市道路5.6公里,面积9.57万平方米;新增各类院校学生席位800个,建筑面积1072平方米;新增铜冶炼生产能力2000吨/年,铝加工30000吨/年;化学原料药1550吨/年;建成宾馆33间,1550平方米;新(扩)建公路客、货运站1个,面积17000平方米。

五、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6年末全社会拥有运输汽车24574辆,比上年增长28.3%,其中载客汽车14837辆,比上年增长42.4%,载货汽车9737辆,增长11.4%;拥有机动运输船180艘,其中客船10艘,客位1388位;货船170艘,吨位121101吨。

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76省道复线工程过半,文旦大道拓宽工程竣工,环岛南、北路段建设、漩门湾大桥工程进展顺利;疏港大道二期隧道工程过半,黄泥坎第二隧道工程快速推进,跨海大桥项目纳入甬台温高速复线,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全面完成村道硬化改造。

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邮电业务总量124608万元,增长20.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0442万元,增长20.7%;邮政业务总量4166万元,增长26.2%。至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33.22万门;城乡电话用户数26.17万户,增长13.2%,其中小灵通8.32万户,增长35.1%;住宅电话用户9.96万户,减少5.3%;公用电话4.43万部,比上年增长13.6%。移动电话用户50.54万户,比上年42.54万户,增长18.8%。国际互联网用户6.21万户,减少5.5%,其中宽带用户4.91万户,增长34.2%。全县电话主线普及率达65线/百人。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1.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60亿元,增长7.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80.04万人次,增长7.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13亿元,增长7.0%;接待入境游客15178人次,增长10.0%,旅游创汇575.44万美元,增长10.0%。全县共有旅行社13家;旅游星级(涉外)宾馆7家。全年累计投入旅游景区开发资金1.7亿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567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县城零售额275467万元,增长16.5%;县以下零售额156099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53572万元,比上年增长15.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7994万元,增长17.4%。

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网点日益健全。2006年末全县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2个,生产资料市场2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8.60亿元。

对外经济形势喜人。全县出口产品交货总值1549812万元,比上年增长51.2%。自营进出口额1502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4%,其中自营出口额144368万美元,增长62.9%。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41家,累计达785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42家,比上年增108家。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6家,协议利用外资96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3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4%。外来投资遍及四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继续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239762万元,比上年增长3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达103888万元,比上年增长38.6%;上交中央四税135874万元,比上年增长29.2%。地方财政预算支出108992万元,增长21.8%。

金融业务继续发展,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全县行社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284151万元,比上年增加257476万元,增长25.1%。存款中,企业存款334021万元,比上年增加60724万元,增长23.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80614万元,增加126684万元,增长22.9%。行社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089237万元,比上年增加243200万元,增长28.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33024万元,比上年增加159203万元,增长31.9%;中长期贷款余额434898万元,增加84432万元,增长26.3%。外币存款余额24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2.7%,贷款余额5121万美元,增长25.2%。全年现金收入1167.60亿元,现金支出1198.32亿元,净投放现金30.72亿元,比上年减少10.4%。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131人(未含乡镇企业),其中中高级职称3224人。全年专利申请476项,其中:发明18项。经认定登记的技术成效项目280项,成交金额0.95亿元。全县有3个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奖,3个项目获市级科技成果奖。至2006年末,全县已有省高新技术企业25家,当年新增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当年新增3家。拥有中国阀门之都、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新古典家具精品生产采购基地、中国眼镜配件生产基地、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等七个“国”字号区域品牌。至年末全县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省名牌产品17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