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利津县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10 东营市利津县统计局

金融业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储蓄存款持续增长,截止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0289万元,比年初增加了3847万元,带动了总存款余额的增加,全县全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7134万元,比年初增加l662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2358万元,比年初下降1946万元。各项贷款下降较大,年末余额为75274万元,比年初下降6129万元。全年累计回笼现全20971万元。

保险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各类险种承保额达到247483万元,同比增长7.8%;保费收入1920万元,增长23.3%;赔款支出532万元,下降19.0%,赔付率为61.43%。

八、科学技术

科该事业取得较大发展。1999年,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127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761人,占19.29%,比去年提高了0.69个百分点。全县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6项。取得科技成果7项,其中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申请专利7项。

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1999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04万元,比上年增加52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4%。技术开发与推广规模扩大,效益提高。1999年认定各类技术贸易机构22家,各类科研机构7家,完成技术贸易额460万元。

气象、技术监督等工作成绩突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气象部门较准确及时地预报了各种气象信息和自然灾害,指导并实施人工防雹降雨工作,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监督部门积极开展计量、质量、标准化等项工作。全年共检定台、案秤1230台,地衡20台,加油机272台次,血压计320个,压力表429只,车速里程表1100只,电话计费器150台,各类计量器具周检率达80%以上,综合合格率达78%。共抽检186个生产企业,抽检产品280个批次,合格率为76.2%。为企业办理执行标准登记136家,标准覆盖率由年初的70%提高到现在的82%。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1999年,我县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公共服务和环境配套等设施明显改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完成投资2019万元。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251万吨,比去年增长6. 36%,普及率达到了100%,实有铺装道路23公里,面积达48.4万平方米,城镇卫生和绿化得到广泛重视,新增园林绿地6公顷,推广使用车载标准式垃圾箱72个,实际清扫路面面积58.45万平方米,年清运垃圾17300多吨。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全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在改善环境质量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9年,全县征收排污费28万元,清除治理污染面积17. 38万平方米,年末全县烟尘控制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控制区覆盖率达100%。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工业废水处理率达80%,超过预定指标。区域噪声平均值53分贝,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8分贝,均符合控制指标值。

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各类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县通过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狠抓素质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全县职业中学1处,拥有专任教师81人,在校学生1335人。年末全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754人,比上年增长14. 61%,其中高中2504人,增长16. 63%,初中16250人,增长14. 32%。

初等教育小学在校学生27011人,比上年下降8.7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5%,与去年持平,学龄儿重入学率100%。全县在园儿童5064人,比上年下降4. 45%。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12处,其中医院2处,卫生院10处。

卫生技术人员840人,其中医生379人,护师、护士216人,共拥有医疗床位683张。全县基本完成了村卫生室的规划目标。年末共有村卫生室435个。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135场次,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2万册,县级文化馆1个,村级文化大院507处。全年发行图书284. 4万册。全县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1座。全县广播电台平均日播音时间达210分钟,电视台平均周播时间168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我县加大了对《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队参加了东营市学生篮球比赛,利津一中获冠军;在东营市业余体校田径比赛中,县代表队荣获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在东营市第五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县代表队获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组织参加了东营市第十四届“长寿杯”老年人门球比赛,利津—队获第一名;在市“华旅寻呼杯”冬季越野长跑比赛中利津业余体校获第二名。

十一、居民生活与人口

1999年,我县全面落实增加收人、扩大内需的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企业工资标准,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9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515元,比上年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比上年增长6.10%。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651元,比上年增长15.87%。农民生活消费支出 1663元,比上年增加108.02元,增长6. 95%。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6. 4平方米和26. 26平方米,住房质量普遍提高。

城乡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到1999年末,城乡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6台和43台,录音机72台和36台,电冰箱74台和13台,洗衣机92台和15台,电风扇204台和164台,照相机30架和3架,摩托车18俩和17辆。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提高。1999年全县在岗职工人数14032人(不包括乡办、村办私营和个体),其中,比上年减少2936人。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11803人,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在岗职工2051人,其它经济单位在岗职工178人。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10527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01元,增长27.12%。

社会福利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敬老院11处,床位370张,入院人数达到304人,增长8.57%。全年发放救灾款53.7万元。农村养老保险业稳步发展,有12个乡镇,507个村开办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9569人,有36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当年收取保险费37.52万元,积累基金458.27万元。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1999年全县各级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加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加大人口控制工作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1999年,当年出生人口3348人,出生率11.57‰;死亡人口2112人,死亡率7.30‰;人口自然增长率4. 2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8. 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5. 05万人,非农业人口3. 9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