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利津县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0 东营市利津县统计局

199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全面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苦干,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

1999年,我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搞活流通,扩大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增加居民收入、引导和鼓励消费的措施,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07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576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4592万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905万元,增长17.4%。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通过引导农民调整品种构成,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效益改善,农业产业化有了新的发展。第二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国有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和破产清算,进一步提高了工业企业的运行质量。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36.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39.0%,同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达到24. 6%,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2.1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截止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854户,从业人员23418人,注册资金10841万元,分别比上年9.67%、22.01%和15.18%;私营企业发展到411户,从业人员4666人,注册资金1829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 76 %、18. 28 %和42. 43%。私营大户增加,到年底,全县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业户达到42户,其中,超过500万元的3户。

二、农业

1999年,全县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芦笋、瓜菜、桑蚕、冬枣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波尔山羊、小尾寒羊、西门塔尔和利木赞肉牛等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大力搞好“渔农”开发,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各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9958万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农业增长18.4%:林业增长8.4%;畜牧业增长25.0%;渔业增长21.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60.6 : 1.3 : 19.9 : 18.2,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种植结构趋向优化。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9048公顷,比上年增长1.6%,粮食作物全年播种面积56828公顷,比上年增长2.4%,增幅下降13.1个百分点;油料播种面积1923公顷,增长15.1%,蔬菜瓜类播种面积6874公顷,增长26.7%。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比达到50.2:49.8,农作物复种指数158.7,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22.1万吨,比上年增长2.5%。除瓜类产量减幅较大外,棉花产量减势趋缓,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产量都比上年大幅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吨)

一九九九年    比上年±%

粮食          220983 2. 5

其中:夏粮 111960 0. 5

棉花          3161 -6. 2

油料          5916 17. 7

蔬菜          237380 31. 3

瓜类         107071 -13. 2

水果         20704 9. 0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863公顷,青苗面积220公顷,四旁植树126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3275公顷,森林覆盖率14%。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畜牧良种工程和绿色畜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良种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户达到3453户,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县主要畜禽存栏量均高于上年规模。其中,生猪存栏7. 0万头,比上年增长55.6%;牛存栏6.4万头,增长23.3%;羊存栏23.6万只,增长24.2%;家禽存养量273.7万只,比上年增长40. 5%;蚕茧产量达到19吨。全年肉蛋奶总产量4. 2万吨,增长29. 6%。

渔业生产形势良好。1999年,水产养殖品种调整步伐加快,渗水养虾、网箱养殖等新的养殖方式试验成功,并得到有效推广,实现了海域的有偿使用,名、优、特渔业新品种得到大力发展,进一步优化结构,确保了水产品增产增收。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4. 26万吨,比上年增长15. 8%,其中:海水产品2. 96万吨,增长15. 2%;淡水产品1. 3万吨,增长17. 1%。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著。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 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 6%。其中:农业排灌机械动力2. 44万千瓦,减少16. 7%;联合收割机达到92台,增长162. 9%。年末耕地面积43506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2150公顷,增长 2. 1%。农村用电量3874万千瓦时,增长11. 6%,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25841吨,增长5. 9%。全县农村通电、通车、通自来水、通电话程度又有较大提高。截止年底,全县通电农户数达到7. 26万户,通汽车村数458个,自来水受益村290个,通电话村数499个,通电话户数已达到1. 1万户。

三、工业

1999年。全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坚持改革发展并重,加快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和企业改制。努力克服围内消费有效需求不足,资金紧张,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不利因素,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扩大企业规模,积极开拓市场,保证了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依托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三利食品公司和振利油料加工公司等县乡重点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华宇、振鲁油料加工公司等一批新的龙头企业蓬勃兴起,成为拉动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99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28116万元;增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