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洞头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教育与科学技术 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力促进区域科技进步。按照财政预算支出的2.5%比例,足额安排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50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400万元,科学事业费100万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成果开发成效明显,4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1个项目通过市级评审,2个项目荣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强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洞头分市场已发布技术难题4个,提供研发经费58万元,签约项目9个,合同金额331万元,新上网企业10家。 全面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教育事业发展水准不断提升。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准,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9.83%,在校生巩固率均达到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为95%,比上年提升了2.67个百分点;重视三残儿童教育待遇,三残儿童入学率为98.15%;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创建了市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成人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和企事业职工文化技术技能培训,继续办好村干部高中班;坚持“人才强教”战略,扎实推进教师素质提升工程、“111”名教师工程和教师关爱工程;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教科研管理,提高教科研水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准,投入资金890万元,陆续新建了城关一小教学楼、城关二小综合楼及教育二幼教学楼共计4700平方米。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加快新渔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功能,目前全县已建有健身苑点97个、村居图书室12个、文体小广场12个、文体队伍118支,新增健身苑点5个、村居图书室12个、文体小广场10个;已建有“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乡镇2个、“金海岸文化网”工程4个、已上报市级文化示范村居4个、县级文化示范村居17个,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队3支;实施文化繁荣工程,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举办文化下乡演出22场,两场大型广场民俗表演活动,组织参加温州市第二届艺术节,4个歌舞节目获得8个奖项,组织社区舞蹈大赛获得二等奖。 实施健康服务工程,提高海岛群众身体素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纲要》,积极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举办了首届女职工运动会、第22届老年人运动会、第23届“海疆杯”篮球赛、“体育彩票杯”门球赛;组队参加温州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获门球团体赛第三名和个人门球赛全能第一名,获温州市“澳伦杯”篮球赛男子组第二名,获温州市残疾人运动会金牌3枚,获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保龄球女子组个人赛和女子乙组双人赛项目银牌2枚,获浙江省海洋体育特色项目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继续加大体育扶持投入力度,投入资金32.5万元,开展体育强镇创建,北岙镇、东屏镇分别通过创建浙江省体育强镇和浙江省老年体育小康镇验收。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5.27万人,占农村应保人数70.3%,比上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其中低保人数0.47万人;全面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已完成农民健康体检3.54万人次,查有疾病人数0.47万人次;加强重点疾病防控,全县无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生,报告乙类传染病共8种426例,传染病发病率为总发病率344.79/10万;计画免疫“五苗”接种率和孕产妇、儿童管理建卡率均达99%以上,开展妇女病普查3705人,新生儿疾病筛查752例,听力筛查732例。 十、环境保护 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着力改善海岛生态环境。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通过省级预验收;加强城区大气环境品质、居民饮用水源环境品质和近海水域环境品质监测,城区大气品质达到国家环境品质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43,交通噪声声级71.4分贝,长坑、龙潭坑、枫树坑水库饮水水质达到国家II类标准,海水水质达到四类标准;获得饮用水质监测资料344个、养殖海区水质监测资料80个、噪音监测资料231个、大气环境(TSP、SO2、NO2)监测资料236个。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深化计生优质服务,着力提升人口与计生整体素质。紧紧围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加强人口与计生管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全县年末总户数36943户,比上年末增加386户,年末总人口124455人,比上年末增加1103人,其中男性64670人,女性59785人,性别比为108.17%,年平均人口为123904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4602人,占人口总数11.73%;全年出生人数1473人,出生率为11.84‰,其中男婴750人、女婴723人,出生性别比103.73%,全年死亡人数767人,死亡率为6.16‰;全县计划生育率96.59%,综合节育率89.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 十二、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加快,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3元,比上年增长8.1%,增幅提高了3.8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6232元,增长12.9%,比上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消费性支出增幅高于可支配收入4.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6.9%,下降了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房43.2平方米,人均增加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93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4929元,增长6.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2%,下降了5.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32.4平方米,人均增加1.6平方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2缩小为2.17,人均储蓄5968元,比上年增加1022元,增长20.7%,增幅提高了4.1个百分点。 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有效进展,社会就业取得新突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引进各类人才32人,比上年增加了6人,其中引进中高级人才9人。加大“送出去”培训力度,通过对外劳务输出、职业推介等形式,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就业管道,就业与再就业取得新突破,全县增加就业岗位1062个,实现再就业人数517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人数1166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37人,再就业培训188人,技能鉴定1055人,外送培训达36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调整,强化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管理,劳动合同(备案)签订率87.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集体合同签订率90.7%,共有32家建有工会的企业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比上年增加了4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