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5 长沙市长沙县统计局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统计的4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49个楼盘完成投资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地位突出,占房地产全部投资的80.1%。商品房销售面积10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商品房销售额2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平均价格为2216元/平方米,比上年提高514元/平方米。

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情况良好。2006年我县下达重点工程建设和视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95个,其中新建41个,续建54个,统计的79个已动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62.1亿元,年内投入41.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1.2%。其中以省道207和县城道路等30多条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0.8亿。

五、国内贸易

2006年我县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之势,创新世纪以来的最好水平。到12月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5亿元,同比增长15.1%。按地域划分:县一级实现零售额33.49亿元,同比增长16.6%,县以下实现零售额21.46亿元,同比增长12.7%。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零售额 49.13  亿元,同比增长15.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7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他行业0.35亿元,同比增长15%。

限额以上企业经营情况良好。汽车销售一直保持火爆之势, 12家汽车4S销售企业除2月份因传统节日春节放假的影响增速为14.4%以外,月增速都在26%以上,三月份增速达46.8%。全年累计销售汽车17133台,实现销售总额23.5亿元,实现零售总额15.2亿元,同比增长23.1%。中南汽车世界汽车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达17.8亿元。同时在车辆高速增长,油价上涨的作用下石油销售高速增长,2家石油销售企业全年实现零售总额3.2亿元,同比增长35.3%。5家百货零售企业表现不俗,全年实现零售总额2.97亿元,同比增长42.8%。

六、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8.61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出口总额为2.86亿美元,增长35.8%;进口总额为5.75亿美元,增长4.5%。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全年新引进项目219个,市外境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8亿元,到位外资1.4亿美元,其中县到位4037万美元;到位省外境内资金20.31亿元,其中县到位16.03亿元。全年利用外资项目为20个,合同引进外资1871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4057万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为32.48亿元,同比下降7.5%。

七、交通和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是近几年我县公路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共实施县乡公路和村级公路项目151个,建设总里程614.8公里,总投资达2.47亿元;其中重点工程项目2个,完成投资1.5亿元;至2006年底县乡道等级公路里程已达到821.3公里,等级率为67.9%,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村级道路硬化里程已达894.46公里,占总里程的37.4%,比上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公路的快速发展促使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也随之大幅增长,全年客、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67988万人公里、8748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6%、16.2%。民用汽车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9706台,比上年增长9%;其中私人轿车17709台,增长12%。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2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3亿元,比上年下降7.1 %;邮政业务总量0.49亿元,增长16.8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5799户,净增45597户,比上年增长19.8%;年末宽带用户达到35154户,净增14086户,比上年增长66.9%;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0万户,净增94557户,基站达到210处,移动业务收入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实现旅游总收入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税5632万元。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接待点579家,其中星级“农家乐”称号52户,全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4.05亿元,增长19.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增长16.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2亿元,增加1.5亿元,增长17.6%;完成上划中央省市税金11.53亿元,增长23.4%,其中上划中央两税7.74亿元,增长27.7%。财政总支出18亿元,增长17.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4.99亿元,增长21.8%;国土收入完成2.5亿元,增长12.6%。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0.3亿元,比年初增加21.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5.6亿元,比年初增加9.7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5.38亿元,比年初增加10.44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县各项保险基金收入共33929万元,支出21424万元。其中: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0543万元,支出14785万元,参保总人数达142380人,新增参保35419人,五项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606万元,支出9835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482万元,比去年增收3577万元,支出4320万元,新增参保8201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124万元,支出5515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759万元,支出130万元,新增参保2379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992万元,支出4731万元,新增参保4267人;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70万元,支出89万元,新增参保2519人;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万元,新增参保8198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有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励,4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奖励。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1项,分别为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专利工作成绩斐然。全年专利申请484件,比上年增加1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1件,比上年减少25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67件,比上年增加34件,增长14.6%;外观设计专利申请96件,比上年增加9件,增长10.3%。全县高新技术企业50家,净增5家,总产值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9%。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部门继续改革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造薄弱学校,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6所,其中普通高中10所,职业高中5所,县特校1所,县幼儿园1所,乡镇初中32所,小学215所,民办普通高中1所,民办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85929人,其中普、职高20477人(含民办),初中18377人,小学47075人。年内毕业生数25389人,初中巩固率为99.26%,高中升学率为91.6%,高考参考人数6588人,高考录取人数5042人。全县在册教职工总数6184人,其中专任教师5777人。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共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43所,启动了65个学校项目建设,全部竣工项目60个。完成改水任务项目学校36所,改食堂15个,改厕所19个。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工作,全年享受中央、省、市、县财政给予“免补”的学生达70239人次,总金额达1224万元。全年县财政共投入教育经费245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