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县人民以县委、县政府的“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战略目标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投资、消费、出口全面增长,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协调,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43.03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22.9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58.21亿元,增长1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达到29407元。 经济结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5%、62.2%和25.3%。与上年比较,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分别降低1.4和0.7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8%、72.3%、22.9%。 经济形势: 全县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全年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5.9%、16.3%、16.8%和17%。 全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如何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任重道远,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有所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2006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3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23.98亿元,增长11. 8%,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0.95亿元,下降2.5%,增加值0.58,下降10%;牧业产值19.97亿元,增长5%,增加值11.37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1.05亿元,增长4.6%,增加值0.69亿元,增长15.3%。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1.66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5.28万亩,总产量58.7万吨,比上年增长3.7%;水稻优质率达75%;多数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了增长态势。茶叶总产量1.2万吨,产值4.5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2.7%;时鲜瓜果面积7.68万亩,总产量5.82万吨,总产值1.1亿元。花卉苗木面积稳定在10万亩,种植品种达400多个,实现产值4亿元;常年蔬菜面积7.2万亩,蔬菜总产量74.6万吨,增长2.5%。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围绕生态县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植树造林力度,全县人工造林面积3900亩,比上年增长25%。其中,用材林2550亩,经济林600亩,防护林750亩。全年油桐籽产量145吨,比上年增长3.6%;油茶籽产量2280吨,比上年增长3.6%;板栗产量32吨,比上年增长6.7%。 牧、 渔业生产成效显著。牲猪品改3.2万头、出栏肉猪233万头,比上年增长1.8%;出笼家禽295.4万只,比上年增长7.3%;出栏羊4.52万头,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全县水利建设投资1.25亿元,完成了100公里抗旱渠道高标准建设和1000口骨干山塘的扩容增蓄,我县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县乡公路建设投资2.47亿元,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122.8公里,新建和改造村组公路492公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3个,改造基本农田5.4万亩;新增小型联合收割机等各类农机装备365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8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1.6亿元,增长2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6家,达到272家,完成产值360.9亿元,增长23.6%,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28.3%。“一区六园”累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36.6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的93.3%。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完成产值98亿元、49.5亿元、76.9亿元,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62.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实现利润19.6亿元,实现利税32.4亿元,分别增长35%和37%。亏损企业减亏5个百分点,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73.5%,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影响明显,作用举足轻重。我县拥有36家大中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5.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4.9%,资产总计282.0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5.6%,主营业务收入261.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5.0%,利润总额15.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7.1%。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6家。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产销两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加工精制茶1.67万吨,增长13.3%;生产水泥325.8万吨,增长115.2%;生产汽车7.07万辆,增长16.5%;生产集成电路20.81万块,增长48.6%。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100.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68家。累计实现总产值47.8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77亿元,利润总额4.27亿元,分别增长44.0%、42.8%、8.9%。其中食品加工业占主导地位,完成工业总产值25.24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52.8%,同比增长26.1%。 建筑行业规模扩大,实力明显提升。2006年,全县35家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共完成总产值95.2亿元,比上年增长7%,实现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9.8%;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1.67万元,增长2.6 %。随着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创利税4983元,比上年增长2.9%。房屋施工面积93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2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突破百亿大关,完成投资额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投资额增加20.6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奋斗目标4.5亿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73.2亿元,同比增长1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44.6%;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2亿元,同比增长17.1%;分地区看:乡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4.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4.1%;经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2.8%;各投资公司、省市属投资项目、县城范围内房地产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