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 “领跑进军” 战略,充分利用“两型社会”之契机,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不利因素,开拓创新,负重拼搏,全县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和谐发展。 一、 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6亿元,同比增长17%,连续5年保持17%以上的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8 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0.8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增长13.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达到46372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6767美元),人平比上年增加9856元,增长15.8%。 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64.6:23.9调整为10.2:67.9:21.9。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3和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5%、75.8%、19.7%;分别拉动GDP增长0.8、12.9、3.3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质量效益有待加强;第三产业增长乏力;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需进一步完善;环保容量不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等。 二、 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增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9亿元,增长7%。其中,种植业产值29.6亿元,增长6%;畜牧业产值25.7亿元,增长8.3%;渔业产值1.4亿元,增长8.9%;林业产值1.2亿元,增长3.9%。 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 124.1万亩,增长4.7%;豆类播种面积1.1万亩,增长14.8%;瓜果类播种面积2.1万亩,增长4.4%;茶园面积?8.7万亩,增长7.4%;果园面积6.4万亩,增长4.9%。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粮食总产量55.9万吨,增长3.8%;油料总产量0.76万吨,增长45.7%;茶叶总产量1.7万吨,增长13.3%;蔬菜总产量81.4万吨,下降6%;水果总产量5.8万吨,增长5.4%;出栏肉猪242万头,增长2.5%;出笼家禽177.9万只,增长 10.5%;出栏羊1.88万头,下降46 %;水产品总产量1.6万吨,增长2.6%。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新增加1家。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产值79.1亿元,增长19.4%。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8家,新增1家;过千万元的企业1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4家,新增46家,连接农户5.4万户,逐步形成了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结机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6.05万亩,新增5.47万亩,其中耕地流转12.37万亩,土地流转涉及185个村、5.26万户农户,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机械总动力998094千瓦,增长9.1%;当年机耕面积(按耕地面积计算)127.1万亩,增长10.9%;当年机播机插面积2.7万亩;当年机收面积120.4万亩,增长67.5%;新推广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大型新型农机具1317台,累计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7.12万台次,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6%。 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零排放养殖技术开始推广,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8.46万人次,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2个,推广面积8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59.7万亩,设施栽培面积5.5万亩,蔬菜农残合格率达97.31%,居全省领先水平。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14.4亿元,增长23.8%;实现工业增加值224.6亿元,增长21.7%。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7.7亿元,增长24.5%;规模以下企业完成76.7亿元,增长18.5%。经开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9亿元,增长25.6%;乡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增长20.4%。“一区七园”累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606亿元,增长25.3%,占全部规模工业的95%;其中经开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9.9%;“七园区” 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15.1%。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28.6亿元,增长34.9%,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7.2%。三大产业拉动长沙县规模工业增长19.4个百分点,其中:工程机械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分别拉动长沙县规模工业增长18.9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70家亿元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60亿元,增长26.5%,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完成10亿以上产值的企业有9家,完成产值404.8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3.5%;亿元企业、10亿以上分别比上年增加9家、1家,仅三一集团一家企业完成产值208.9亿元,比上年增加81.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涨有跌。全年生产汽车81703辆,下降7.2%;压实机械1375台,增长4.7%;液体泵962台,增长58.5%;铲土运输机械3492台,增长129.7%;混凝土机械6267台,增长38%;制冷空调设备3791台(套),增长5.2%;水泥481.7万吨,下降8.4%;加工精制茶2.3万吨,增长5.1%;饲料17.3万吨,增长15.4%。 企业效益滑坡。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对企业经营效益影响明显。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8.9亿元,增长22.5%;实现利税61.9亿元,下降20.3%,其中利润总额33.2亿元,下降40.7%。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9.7%,下降19.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2%,下降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次,下降0.1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6%,下降6.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91638元/人,增加20.7%;产品销售率98.9%,下降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9.6%,提高0.3个百分点;资本增值保值率119.8%,下降18.4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39家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99.2 亿元,增长1.5%;实现增加值26.2亿元,增长8.8%;其中33家三级以上总承包建筑企业共完成产值98.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2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127万平方米,竣工产值90.5亿元,发放工资、福利费总额分别为16.9亿元、2.5亿元。 四、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73.3亿元,增长31.6%。按部门分:经开区建设局完成投资4.9亿元,占计划的81.7 %;经开区产业局完成投资35.1 亿元,占计划的140%;投资公司完成投资8.2亿元,占计划的141 %;乡镇完成投资58.4 亿元,占计划的110 %;教育系统完成投资 0.5亿元,占计划的71%;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投资 10亿元,占计划的53.2 %;其他(包括房地产投资)投资55.9 亿元,占计划的115%。由此看出,这七部分投资已有四部分按年初计划超额完成任务。按地区分:城镇及以上投资159.7亿,增长32.6%,农村投资13.6亿,增长20%。按产业分:一产业完成投资10亿元,增长38.9%;二产业完成投资72.1亿元,增长33.3%;三产业完成投资91.2亿元,增长 29.5%。其中:工业(69.1亿元)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完成投资 99.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7.28%,超额完成市对县绩效考核目标1.28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