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领跑进军”战略、“兴工强县”思路、“全面小康”目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结构调整、节能降耗为着力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要求,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步伐,县域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87.9亿元,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185.9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68.9亿元,增长14.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达到36516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805美元),人平比上年增加7109元,增长24.2%。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62.2:25.3调整为11.5:64.6:23.9。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和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 4.9%、75.2% 、19.9%,分别拉动GDP增长0.9、13.7、3.6个百分点。 经济形势: 全县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呈现“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结构改善、发展协调”的良好运行态势。全年四个季度的GDP增幅分别为18%、19%、19.2%和18.2%。 全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总量偏小、速度偏慢;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仍然不足;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弱等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3亿元,增长 7%;实现增加值33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产值26.8亿元,增长5%;增加值16.6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1.2亿元,增长13.8%;增加值0.7亿元,增长11.9%。牧业产值23.8亿元,增长9.7%;增加值13.5亿元,增长9.8%。渔业产值1.1亿元,下降2.6%;增加值0.7亿元,下降2.5%。农林牧渔服务业0.42亿元,增长3.8%;增加值0.4亿元,增长3.8%。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3.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9.5万吨;油料面积9.3万亩,总产量0.8万吨;茶叶面积8.1万亩,总产量1.5万吨;蔬菜面积35.7万亩,总产量83.2万吨;果园面积6.1万亩,总产量5.5万吨。出栏肉猪249.6万头,产值21.3亿元,分别增长7.1%和10%;出笼家禽302.8万只,产值1.3亿元,分别增长2.5%和10.9%;出栏羊4.5万头,产值0.06亿元,分别下降0.01%和1.7%;淡水养殖面积7.3万亩,其中池塘5.5万亩,水库1.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6万吨,产值1.1亿元,分别下降1.4%和2.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农用排灌机械(包括柴油、电动机)动力47433台,增长11%;农用拖拉机(包括大、中、小及手扶拖拉机)2832台;农用运输车2262辆,增长10.6%;农村用电量109693万千瓦时,增长9.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63.4亿元,增长25.1%,增速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3亿元,增长34.5%。工业拉动GDP增长13.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73.1%,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46.3亿元,增长28.5 %,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 。3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481.6亿元,增长32.1%,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四大支柱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7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324亿元,增长34.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67.3%,比上年提高 1.3个百分点。 亿元企业依然是拉动我县工业增长的主力。45家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8.5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的80%,对全县工业增长贡献率为72.7%,拉动全县工业增长20.7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是带动全县工业发展的龙头。“一区六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家,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68.8%,其中经开区、“六园”分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110家。 “一区六园”共实现产值446亿元,增长32.1%,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2.6 %;实现销售收入443.5亿元,增长38.4%;利税81.9亿元,增长143.3%。 企业经营效益总体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2.5亿元,增长39.8%;实现利税76.1亿元,增长126.8%,其中利润总额54.9亿元,增长173.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9.2%,提高44.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7.3%,提高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次,下降0.1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2.8%,提高6.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49226元/人,增长12.2%;产品销售率99.9%,提高0.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5.1%,提高6.2个百分点;资本增值保值率119.5%,提高8.6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平衡增长。全年生产压实机械1313台,增长201.1%;公路客车12752辆,增长89.4%;液体泵607台,增长77%;铲土运输机械1520台,增长74.3%;混凝土机械4537台,增长60.1%;水泥525.9万吨,增长49.1%;加工精制茶2.2万吨,增长34.6%;生产汽车8.7万辆,增长23.6%。 建筑业:全县 41家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0.4亿元,增长14.6%;实现增加值22.57亿元,增长4.2%;其中36家三级以上总承包建筑企业共完成产值 109.9亿元,增长14.4%;实现利税总额7.7亿元,增长9.9%;房屋建筑施工、竣工面积分别为1064.1、459.6万平方米,本年应付工资、福利费总额分别为17、2.2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78178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7亿元,增长30.9%,增速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2亿元,下降1.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4.1亿元,增长31%(其中工业投资53.1亿元,增长32.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0.4亿元,增长34.9%。按地区分: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增长35.6%(其中经开区48.1亿元);农村投资10.1亿元,下降7.4%;按规模分(除房地产项目外):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44个,比上年增加26个,完成投资89.3亿元,增长29.6%;计划总投资50-500万元的项目272个,比上年增加52个,完成投资4.6亿元,增长12.2%;50万元以下的农户投资6.1亿元,下降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