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全县民办幼儿园发展到110所, 3-5岁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86.7%,其中县城区入园率97.5%。“普九”成果全面巩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100%、99.9%,小学年辍学率0、初中年辍学率0.1%,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91.4%,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99.9%。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全县共有6591名初中毕业生,6454人升入普高和职高,高中升学率92.8%。职教毕业生1565人,升学338人,就业1215人,升学就业率99.8%。“免补”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68006人,全部实施了“一费制”免费入学,全年免补资金共计2962万元,补助困难学生寄宿10520人次,金额210.4万元,补助公用经费328万元。扶贫助学力度加大。成立了“长沙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年募集教育基金800多万元,社会各界捐资助学37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小学生人均278.4元,初中生人均370.4元。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全年共撤并学校12所,投入学校建设资金5781万元,启动59个新建项目,33个维修项目,新建校舍面积30122平方米,维修校舍面积28000平方米。全县12所初中、12所小学完成了“远教二期”工程,新建卫星教学接收点22个,计算机教室3间。 九、卫生、文化、体育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完成了246个村级卫生室建设,提供医疗救助41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为98.5%,共对全县患重病的762名特困农民给予了350万元的爱心救助。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17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02张,卫生人员17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32人;诊疗人次90万人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65.9万人,增长3.8%;住院分娩率为97.71%,孕产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4.6/10万、6.77‰、10.83‰;巩固了产科合格县的成果。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有体育场馆6个,剧场、影剧院20个。全年举办运动会24次,参加运动会11000人,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5个,电影放映场次2500场,图书藏书7.8万册,文化俱乐部文化室25个。学校体育活动较活跃,在校学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6.5%,良好率为50.3%,优秀率为30.7%。 十、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全年共完成水利工程8500处,实现对瓢塘、开明等2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保安,成功解决2.0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投入水利资金1.2亿元,其中县级投入7678万元,扩容增蓄山塘1120口,防渗衬砌渠道260公里,圆满实现 “12345”工程目标。全年上报建设用地项目110宗,总用地面积7365亩;共获批准项目119个(含2007年以前上报的项目),总用地面积13518.5亩,其中农用地转用10973亩。2006年度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基本竣工。其中整理项目19个,57743亩,总投资12600万元,新增耕地2804亩。全年共审批农村宅基地4839户,总用地面积79.8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2.8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6371.6万元,增长21.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81万吨,达标率95.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3234万元;工业废气排放总量99824万标立方米;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58%;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9.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8.1万吨;削减COD2334吨,削减二氧化硫1458吨;削减率分别为29.36%和19.15%,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全县安全生产各项任务指标完成较好,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事故死亡人数51人,比上年下降30.1%;生产安全事故考核指标为7人,实际死亡7人,与上年持平。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就业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总人口764869人,增加9345人。人口出生率8.8‰,提高0.6 个千分点;死亡率5.7‰,提高3个千分点;当年净增人口2366人,自然增长率3‰,下降2.5个千分点;城镇化率44.51%,提高4.71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34元,比上年增加2202元,增长16.2 %。其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分别增长166.4%、85.8%、1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0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比上年增加1014元,增长16.9%;其中转移性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分别增长21.2%、20.6%、14.8%、7.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528元,增长17.5%。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284元,增长22.3%。在消费性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食品支出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89.2%和5.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下降2.1 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2辆,家用电脑34台,人均居住面积3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02元,增长29.9%,其中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居住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71.3%、52.7%、45%。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提高0.1个百分点;反映收入水平差异的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由上年0.36下降为0.3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7台、空调41台、电冰箱53台。人均住房面积56.5平方米,增长1.7%。 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785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53人,“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78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人员10977人,跨省转移就业6203人;参加各类就业培训12829人;帮助591户零就业家庭中至少一名成员实现了就业。 十二、县城建设 县城建设稳步推进。十多年的发展,新县城规划区达到60平方公里,已建成区25平方公里。已建成公园3个、供水公司1个、污水处理中心2个(1个正在筹备)、固体废弃物处置场1个。市政道路总长度150多公里,人行道122.1万平方米。县城自来水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18万吨/日;污水净化处理能力为8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公共交通运营车辆473台,其中公共汽车317台,的士汽车156台。为方便市民出行,优化公交线路,星沙1路、星沙2路与市区对接,并更名为808线和704线。目前星沙已开通公交线路共13条,其中市属公交线9条,县属公交线4条,公交车通行道路7纵8横约110公里,暂设公交车停靠站点176个。城市管理服务逐步提升。全年疏通下水管道361处,更换维修沟井盖板217块,路沿石517米。清理下水道5720米,新修下水道2860米,维修人行道3500平方米,修补砼路面2640平方米,修补沥青路面3480平方米,东一线、东二线、东三线、凉塘路等处人行道改造共计17760平方米。县城园林绿化更优。清除绿篱绿带中杂草52万多平方米,施有机肥500余吨,补植乔木1000余株,补植小苗11万多株,城市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1平方米,被全国绿化委员授予 “全国绿化模范县”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