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5 长沙市长沙县统计局

十、卫生、文化、体育

全县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18.5%。

卫生保健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拥有卫生机构117个,其中村级卫生机构39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02张,卫生人员175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62人;卫生防预人员32人,诊疗人次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5%,比上年减少2.8个百分比点;婴儿死亡率6.08%,比上年减少22.3个百分比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63.52万人,比上年增加6.8%。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举办运动会22次,参加运动会9800人,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5个,电影放映场次2750场,图书藏书7万册,文化俱乐部文化室25个,全年广场文体活动38次。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深入,全县举办各种群众性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7次。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在校学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9.9%,良好率为40%,优秀率为40%。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县年末总人口75.55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非农业人口 7.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 9.4%。全县人口出生率8.2‰,死亡率2.7‰,当年净增人口4125人,自然增长率5.5‰,比上年提高1个千分点,城镇化率为39.8%,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据抽样调查统计,我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32元,同比增长13.5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达5572元,比上年增加707元,增长14.5%,是历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比上年增加804元,增长15.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432元,比上年增长11.4%。

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17元,增长7.5%。其中人均衣着支出872元,同比增长26.4%;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1712元,增长69.8%;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838元,同比增长15.1%;人均食品支出3088元,比上年增长9.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1.1%,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4.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总支出为8792元,比上年增加682元,增长8.4%。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生产费用支出为3621元,同比增加367元,增长11.3%,占人均总支出的41.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235元,同比增加129元,增长3.1%,占人均总支出的48.2%,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农民食品消费人均支出1506元,同比减少39元,下降34.16%,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5.6%;恩格尔系数也从2005年的37.6%下降到2006年的35.6%。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新建敬老院8所,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988.55万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110.14万元;特困家庭医疗救助3088人,累计发放救助金335.68万元,人平1087元;社会精神病人药物救助2445人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293人次;帮助特困无房、危房户新建住房150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十二、县城建设

县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开通了1、2路公交车,优化了127、501、703等3条公交线路。积极引资在县城建设100个公交候车亭。年末市政道路总长度104.6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82公里;日供水能力9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3025万立方米;全年供电量17.2亿千瓦时,用电量16.3亿千瓦时,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3%,县城绿化覆盖率45%,新增县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社区2个。新建沼气池5200个,投资700万元启动7个乡镇集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投入污染治理资金5260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25万吨/年。空气污染指数优良率≥8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db(A),建城区绿化率45%,县城建城区绿地率达3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7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