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5 长沙市长沙县统计局

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汽车、家居、通讯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全年销售汽车18670辆,实现销售额28.4亿元,成为长沙县商贸业的一大亮点。

“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5%,比“九五”期间提高3.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在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的情况下,长沙县招商引资仍有新的突破。全年共引进项目205个,其中内资项目182个,实际到位内资57.96亿元,增长13.6%,市外境内资金35.11亿元,增长9.4%。引进外资项目23个,实际到位外资1.4亿美元。

对外贸易: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7.43亿美元,增长12.5%,其中进口总额5.48亿美元,增长6%;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增长35.5%。

六、运输、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公路建设总规模达319.87公里,累计投资达26027万元,2005年全县全年完成货运量1341万吨,增长3.3%,货运周转量75260万吨公里,增长52.3%;客运量686万人,客运周转量48713万人公里。

邮政业务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15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123358万元,比上年增长22.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业快速增长。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23.02万户(含小灵通),比上年增长10.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1万户,增长24%。全县移动电话达到4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35793户,增长30.8%,移动基站达到175处。全年电信业务收入达到1.32亿元,增长9.9%,移动电话业务收入为2.87亿元,增长16.8%。

旅游业:2005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500万人次,增长22%;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增长28%;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已达到536家,实现经营收入1. 5亿元,其中星级“农家乐”45家,新增10家。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全县财政总收入跨越20亿元大关,达到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地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全年财政总支出15.3亿元,增长27.8%,一般预算支出12.3亿元,增长2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31亿元,增长37.1%;各项行政事业经费支出9.6亿元,增长21%,科技三项、城市维护、政策性补贴、教育费附加、排污治理等专项支出1.27亿元,增长58.8 %。

“十五”期间,财政收入累计达到59.43亿元,比“九五”期间净增39.7亿元(仅2005年即超过“九五”期间累计财政收入);“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2.9%,比九五期间高出20.7个百分点。财政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在全省各县和县级市中遥遥领先。

金融保险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8.1%。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88亿元,增长27.1%;各项贷款余额64.94亿元,增长21.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83亿元,增长24.3%。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有较大突破,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561人,比上年增长32.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853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39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656人。全县共征缴各类保险基金及保费收入21485万元。

八、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较快。全年共完成政府科技计划项目71余项,其它科技项目数百项,申报专利466件,有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科技成果获得县级科技进步奖。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年度县财政科技三项支出2507万元,增长87.1%。全县规模工业研发经费3.81亿元,增长13.1%。

教育: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年拥有普通中学44所,职业中学5所,小学22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1个。在校学生86993人,教职工6303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9.63%,高中升学率为88.6%。

文化、体育: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第三批乡镇宣传文化法制站建设顺利完成,在全市率先将20个乡镇全部建成标准较高的宣传文化法制站。全年组织文化活动70场次,放映电影2512场。新办文化产业经营户许可证40家,开展网吧专项治理行动,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净化。电视机普及率98%以上。

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推进。投资460万元,对杨开慧故居、徐特立故居、许光达故居、李维汉故居、田汉故居进行了维修、陈列。

组团参加市“六运会”,获得45金、23银、14铜的好成绩。

卫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1202张,卫生工作人员1617人,专业卫生技术员1426人。农村合作医疗网络总体运行状态较好,全县有63.87万人入网,入网率达94.3%,有20个住院兑付点分别受理24877人,共兑付1781万元。

民政:民政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发放城镇低保金766.1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1110万元。县财政安排救助基金,对城乡特困户、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全年共计救助1500多人,发放医疗救助金375万元。开展爱心助学,全年共募集慈善捐款102万元,为486名特困大学新生资助学费。

九、人口与居民生活

人口: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全县年末总人口7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00人。其中农业人口67.7万人,非农业人口6.8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3‰,比上年提高2.4个千分点;死亡率7.8‰,比上年提高2.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5‰,增加0.3个千分点。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3人,城镇化率为34.29%,比上年提高4.26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2005年,长沙县农民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82元,比上年增加589元,同比增长12.8%;人均可支配收入4865元,比上年增加527元,同比增长12.1%,增幅均为10年来最高,其中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6.6 和5.6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06元,比上年增长19.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6%,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12元(2005年为全县城镇居民住户记帐调查的第一年)。全县年末在岗职工69675人,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036元,比上年增加3392元。开展就业培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6100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913个,通过劳动部门直接安置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1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