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4 南京市江宁区统计局

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事业。2008年,全区拥有普通中学37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4.31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所,比上年减少2所,在校学生0.59万人,比上年减少0.35万人;全区现有小学30所,比上年减少3所,小学在校生4.29万人,比上年增加0.05万人;全区幼儿园54所,比上年增加9所,在园儿童为2.1万人,比上年增加0.26万人。全区教育质量又有新提高。三至五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6.1%,较上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9.9%,初中升学率达96.2%,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学生5198人,被各类高校录取4449人,录取率达85.6%,比上年提高6.47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录取2059人,其中本二以上录取1283人,较去年增加了62人,再次刷新纪录。2008年度全区被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和“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将“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和“和谐江宁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的品牌资源整合,并在此基础上举办“和谐江宁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以全新的组织形式,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使文化活动贯穿全年,遍及城乡。2008年“和谐江宁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艺演出152场,受益观众将达44.6万人次。“和谐江宁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以专项活动、社区纳凉晚会、广场舞台、送文化下乡四大平台,带动了区级文化活动、街道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文化活动网络。继续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三下乡工程。完成对每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赠送一万元科普书籍,共4788册;全年放映电影2424场,达到每村(社区)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区锡剧团、区文化馆结合“和谐江宁大舞台”“夏之韵”、“冬之歌”章节排演各类文艺节目,送到各街道、村(社区),每个街道各4场共36场。全年文化系统围绕迎奥运、抗震救灾、文明城区创建等主题,累计创作文艺作品130余件。区锡剧团完成大型锡剧《红屋》剧本创作。小品《年夜饭》、歌曲《阳光下的新村》和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了省五星工程奖的评比。全区还深入开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方面建立了非遗名录。经过近一年的普查,选出了43个项目建立了江宁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3月份经区政府正式公布,成为全市第二个建立区级非遗名录的区县;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展示非遗项目,民间鼓乐----马铺锣鼓参加了“2008第十一届国际马来欢鼓嘉年华”,是江宁民间表演团队首次走出国门。民歌—赛龙舟被邀请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节目录制。继续实施 “四特”项目工程(特色文化之乡、团队、家庭、标兵),发展街道特色文化,全年完成10个“四特”项目。

全区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为提高节目质量,增强节目的可听性和可视性,2008年全区广播电台进行了第三次改版,播出时间由过去的每天16个小时40分增加到17小时10分,全天自办节目14小时。开办了《行风热线》专题节目,设立了热线电话和短信互动。江宁电视台增设了社会民生新闻板块,开设了《生活新视野》生活服务专栏和《法治在线》专题栏目,增强了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全年新增通达有线电视自然村122个,共有4196个自然村通上了有线电视,通达率96%。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终端用户1.98万户,其总数已达到23.83万户,全区行政入户率80.2%。同时全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也加快推进,全区新增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用户3.49万户居民,全区共有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49万户,占有线电视终端用户的44%。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08年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491张,分别比上年增长4.4%、10.5%。其中:医院20个,拥有床位2024张;卫生服务中心23个,拥有床位764张;卫生服务站198个;其他卫生事业机构112个,拥有床位1213张。卫生技术人员3772人,其中:执业医师1097人,执业助理医师229人,注册护士1184人。全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人,比上年减少0.3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8张,比上年增加0.2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00元。报销范围进一步扩大,报销比例和大病救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投入近300万元添置了电脑,把网络光纤向村级延伸,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实现门诊即看即报,极大地方便群众看病报销,较好地吸引群众在基层就医。在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人次较上年增加了30.9万人次。2008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达100%,实际参加人数52万人,群众参加率达100%。全区筹集基金10800万元,共为93.27万人次报销补偿7293.87万元。此外,还开展了免费体检活动,为全区35岁以上的参保群众进行免费体检,体检人次达到近25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儿童计划免疫单苗接种率及五苗覆盖率巩固在98%以上,各种加强免疫接种率均在95%以上,全区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数1567例,报告总发病率132.8/10万,与上年基本持平,并继续控制在全市平均发病水平以内。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对全区30家托幼机构进行了卫生保健合格验收,合格率达96.7%,全区孕产妇保健和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99%以上,全年无孕产妇死亡,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46‰和3.48‰。全年完成了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改、扩建任务。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完成改厕3万多户,比上年增长10%。全区成功创建市级以上卫生村24个,其中省级6个。

体育事业又有新的发展。2008年共举办健身长跑运动会、百家湖元宵冬泳节、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和“9.29世界步行日”等各类区级体育赛事20次以上,直接参加活动人数超过3万人次。全区运动员在参加南京市第19届运动会中,共获奖牌316.8枚,其中:获得金牌136.8枚,比上年增加71.8枚。向省市输送运动员20名。建成并开放了城中市民体育公园。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8年全区强力推进生态区建设,通过对水环境、选矿化工企业、建筑工地和危险固体废物等方面专项环保整治,使全区水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全区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年建设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建成投运的4座;建设15座街道集镇污水处理厂,其中建成投运的13座;建设15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3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00多公里,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由年初的8万吨增加到25.5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3%,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全区已有14个绿色社区、9个生态村、12所绿色学校、3条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通过了省市验收。东山、汤山、秣陵、谷里、淳化等七个街道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街道的省级考核验收。全区在保持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的同时,更加注重和切实加强对70个镇村水源地的保护与整治,经监测,全区镇村饮用水源地合格率达到99%。根据市、区政府要求, 52家选矿企业、36家化工企业、3家造纸企业、4家电镀企业全部关闭完毕; 2个开发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全国生态区创建通过了国家级技术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