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挑战和困难明显增多,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策创新,统筹各项工作,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综 合 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并经上级评估,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评价口径)41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0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262.6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不含邮政通信、金融保险等)128.5亿元,增长13.8%。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全区经济仍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达到45970元(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折合美元达到6720美元,标志着江宁经济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拉动了全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6:62.6:31.8调整到4.9:63.9:31.2。 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一是开发园区经济持续发展。开发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工业投入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5.9%、48.1%、63.1%,辐射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街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全区所有街道财政收入首次全部突破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1%,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村(社区)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平均达289万元。 就业和再就业实现城乡全统筹。2008年全区率先创建成为充分就业区,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8216个、实现再就业2262人、推荐就业9164人、促进新生劳动力就业701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39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4615人、南北劳动力交流1689人、其中:宁淮劳务协作8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1673人;为4400个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发放社保补贴1360多万元;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9511个,为91人发放小额贷款183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下,为6000多名自由职业者办理社会保险缴费手续。2008年末全区城镇单位(包含全区三资企业,下同)从业人员为1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7万人。年末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为13.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3万人。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0054元,比上年增长16.4%。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4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业产值23.2亿元,同比增长8.2%。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水稻亩产570公斤,油菜籽亩产149公斤,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0公斤、1公斤。全区粮食总产达24.6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总产量2.98万吨,增长12.9%;蔬菜总产量50.2万吨,与上年持平;瓜果产量13.9万吨,下降2.8%。 高效设施农业水平和农产品安全性明显提高。2008年全区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累计达到15万亩;新增设施栽培面积0.7万亩,累计达到7.12万亩。全区共有近0.4万农户、4.11万亩加入优质稻米、蔬菜和西甜瓜订单农业生产。2008年全区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22个,有机食品4个。全区农产品中“三品”的比重达到了60%。 全区林业、畜牧和水产平稳增长。全年林业产值达到3466万元,同比增长6.5%,全区完成成片造林面积1.35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区牧业产值实现9亿元,同比增长9.3%;渔业产值实现9.7亿元,同比增长9.1%。全区多数畜产品止跌回升,生猪饲养量26.1万头,比上年增长13.5%;家禽饲养量511.7万只,比上年增长1.6%;猪牛羊肉总产量3.6万吨,比上年增长15%;禽蛋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长23.8%。牛奶产量4.7万吨,比上年下降32.9%。全区积极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工程进程。全区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生猪55%,提高7个百分点;肉禽69%,提高3个百分点;蛋禽65%,提高5个百分点;奶牛90%,提高10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全区渔业生产继续以高效渔业为主。全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5千公顷,其中特种养殖6.8千公顷。全年水产品总产5.2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03万吨,占全年水产品总量的2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8年继续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区完成机播面积16.1千公顷,同比增长32.7%;完成机收面积33.5千公顷;机电灌溉和机械植保分别达到了近40千公顷和50.1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5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4%;拥有大型拖拉机354台,净增100台;拥有联合收割机240台,比上年增加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8%。全区大力开展水利建设,超额完成河道、塘坝清淤工作。全年共完成水利土石方1015万方,比上年增长9.7%。其中完成52个村河塘疏浚整治任务,整治河塘765个(条),完成土石方380万方;疏浚县乡河道48条,完成土方270万方。积极实施水安全工程,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内完成了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市考核评价口径,下同)完成总产值6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实现增加值179.9亿元,现价同比增长22.2%。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43.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同比增长25.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1.8亿元,同比下降11.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3.4亿元,同比增长24.5%;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86.1亿元,同比增长16.9%;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31.5%。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8.5亿元,同比增长46.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21.4亿元,同比增长13.2%。 工业经济效益增幅放缓。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72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工业利税总额达到72.4亿元,增长17.7%,比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利润52.6亿元,增长21.5%,回落5.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25%,扩大6.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近6亿元。 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全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0.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0.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14.6亿元,增长30.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6.7%;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75.8亿元,增长28.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21.9亿元,增长47.2%;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8.6亿元,增长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