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七、人口、计划生育和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至2005年末,全区人口681208人,全年出生2943人,出生率4.32‰;死亡2820人,死亡率4.19‰;计划生育率98.57%,一孩率93.88%。 人民生活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财政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全区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 2005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454元,比上年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6305元,比上年增加987元,增长18.6%。 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广泛开展了“慈善一日捐”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筹集善款63.3万元,捐赠衣物70814件。全年共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28.5万元,累计保障人员107743人次;开展帮困助学工程,对169名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困难家庭学生实施救助,发放助学金44.8万元。 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城镇共有35808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职工人数分别为59238人、17145人和35808人。同时,以“三个全面接轨”为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保工作,共有15327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其中5402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8105名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1828名农民参加医疗保险。 全年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0148个,共指导帮助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13491人,“405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175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5%,已登记失地无业农民就业率达85%。全年全区开展再就业培训2960人,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0298人,职业技能培训5334人。全年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776人,失业保险基金征集率达98%以上,现有参保人数13308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整体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城区和谐程度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深入开展“新金牛、新社区、新人文、新文明”为主题的十大特色创建系列活动,精心组织参与“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评选活动,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深化。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全年创建各级各类文明单位25个,其中,永陵路被命名为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 城乡一体化工作 加速推进“三个全面接轨”,全面完成撤村建居工作,新建35个涉农社区,农转居22111户计60001人,全市城市化率较上年增长9%;积极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年流转土地30200亩,较上年增长25.31%;结合流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金牛高科技产业园引进项目19个,工业集中度达55.8%;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个;结合整合土地资源和清理集体资产,在3个主要涉农街道建立了3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新居工程”建设规划由19处调整为11处,在建“泉水人家”、“明月锦苑”、“两河小区”、“兴盛小区”和“侯家小区”5处,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可使3万多农民入住新居;建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等26个社区管理制度;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7851人,登记失地无业农民就业率达85%;区财政注入社保补贴资金1780余万元,新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社会治安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广泛开展平安街道和平安单位建设,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整治,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深化“四级网格”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治安防范水平明显提高。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保持了对各种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全区刑事发案率大幅度下降,治安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达90%以上。2005年全区共立刑事案件9948件,同比下降19.4%;共破刑事案件2914件,破案率为29.3%,较去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共立“两抢”案件2045件,同比下降34.2%;共立“两盗”案件1780件,同比下降11.9%。深入开展了平安创建活动,已创省级综治模范街道3个,创市级综治模范街道4个、单位3个,创区级综治模范单位429个、“安全文明小区”(单位)347个,巩固了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称号。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名列全市第一,为全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中数据系初步统计数,实际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