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3 宁波市奉化市统计局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79348人,比上年末增加5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152人,增加1319人,户籍人口自2001年以来首年出现回升。全年出生人口3290人,死亡人口2959人,净增人口33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69‰。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97.6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2.34,综合避孕率92.26%。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9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71元,实际增长14.6%。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5.0%和45.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9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33:1缩小为2.29:1。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208台、家用电脑70台、空调机142台、健身器材7套、移动电话211部,家用汽车12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61台、空调机38台、摩托车50辆、移动电话130部、家用电脑16台。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面推进。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056个,共举办各类劳动力洽谈会102期,有29454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5238人,转岗就业率达到80%以上。帮助871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等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115人,首次突破5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76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011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5683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低保人数增加到9640名,其中农村8858名,城镇782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年末总参保人数达13332人,当年新增参保人员2097人。

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个,床位1915张,收养各类人员1289人;各镇、街道建有敬老院12所,有农村五保对象690人,城镇"三无"对象78人;各类福利企业43个。

十一、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

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推进。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象山港区域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空间特色布局规划,象山港区域(河泊所—石沿)概念规划。完成了南山路中段改造修建详细规划,以及金钟路以东、滕头村周边、西坞街道中心、生态公路两侧(西圃---萧云公路)、电信大楼等五个区块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了《奉化市城市道路系统专项规划》、《奉化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人民防空规划》和《奉化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指导完成各镇(街道)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统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了甬台温铁路奉化段建设工程、"三高"连接线、自来水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奉化取水口工程等项目。倪家碶、牌门村等旧城旧村改造迁建工作稳妥推进,商住小区和城区农民住宅小区建设稳步实施。城市公用事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污水管网铺设及溪口至城区污水管网铺设工程扎实推进;南山路中段、锦屏南路等市政道路改造拓宽;城区继续实施"洁、平、亮"工程,城区"一把扫帚"环卫保洁体制运作良好,未纳入"一把扫帚"环卫保洁区域,建立城乡生活垃圾三级集中处理网络。年末,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78平方米,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2.27%。

节能降耗初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095吨标煤,比上年下降5.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47吨标煤,比上年下降7.1%。

以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为目标,推进生态市建设,当年新创建宁波市级生态村10个,累计达到25个。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环境质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各县级城市前茅,再次荣获"浙江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优秀城市"称号。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一、二级水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47.97%和98.0%,分别比上年提高1.21和0.82个百分点。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按户籍人口测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