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2-03 宁波市慈溪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大型赛事不断。成功举办了“篮协杯”全国甲A男篮精英对抗赛、中澳足球对抗赛、浙江省桥牌双人赛、省首届聋人运动会等国际国内赛事;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慈溪籍选手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18枚金牌。其中有一枚是世界蹦床比赛个人单跳金牌;全民健身方兴未艾。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2004年共安装健身路径50条,新增篮球场15片,门球场9片。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日趋健全,全市已有500多个健身辅导站、点。各地群众在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下,积极开展健身运动。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101.0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5.5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88‰、死亡率7.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计划生育率达97.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52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2元,增长8.2%,分别比省平均水平高出2206元和126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705元,增长7.0%。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支出进一步扩大,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225元,增长12.6%。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78台、家用电脑48台、空调138台、家用汽车14辆、移动电话173部。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91元,增长19.9%。其中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556元,增长20.9%。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999元,增长34.3%。年末农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3台,洗衣机81台,电冰箱67台,空调42台。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9平方米。充分说明我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逐步向汽车、住房等享受型和文化、教育等发展型消费转变。2004年,我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9%和39.8%。

城乡统筹就业服务网络和培训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社会就业工作不断推进。镇(街道)社保中心得到加强,观海卫镇人力资源交流中心开办,部分镇的村(社区)已建立村级社保服务站。由市、镇(街道)、村(社区)组成的三级就业保障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就业培训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04年,我市“双十万”培训工程当年受训劳动力2.7万名。有6432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全年新增劳动就业岗位2.8万个,有2.56万名农民实现转岗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

社会保障网日益完善。到2004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1023人,有15561名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平均离退休金833元。土保村级参保率达到93.5%,有101730名农民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全年净增97450人。已有68103人开始享受土保,占参保人数的66.9%。共有76152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凭一张IC卡可在全市54家定点医院、14家定点药店和21家外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有84980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救济金38640人次。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1438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3341人。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基本上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4底,全市有9591人按月享受低保,全年支出低保资金1113万元。“五保三无”集中供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04年,全市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282人,“三无”人员74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3.4%和96.1%,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医疗、住房等其他专项救助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以低保制度为主体,医疗、助学、住房救助等方面的较为配套的救助体系,全年市财政落实帮扶资金3777万元,市慈溪总会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545万元。各镇(街道)根据省定标准,积极新建、扩建、改建敬老院,2004年底全市敬老院床位已达1761张,比上年新增801张。

注:①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②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