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潼南县统计局

交通建设不断加快。渝遂快速铁路潼南站开通客运,日载容量突破500人次;化危品专线已通过成都铁路局验收;启动了金佛大桥和莲花大桥建设,老城“白改黑”工程春节前将全部完工,完成了涪江大桥维修整治和城市道路红绿灯和城市标志。富金坝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加强了淹没区便道整治和沿江公路安全维护。潼南交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

五、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保持增长。2007年,全县交通运输业规范客运运输线路,严格治理“三超”,加大了交通安全管理力度,全县客货综合运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县完成货运量346万吨,比上年下降4.2%;货物周转量21608万吨,比上年增长23.6%;全年完成客运量974万人,比上年下降7.1%;客运周转量41665万人公里。全县年末拥有客车1270辆,公共汽车41辆,出租车130辆。

邮电通讯事业持续增长。全县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小灵通”、国际互联网、信息宽带等现代化通讯网络已经形成。2007年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14.13万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农网”也正式开通,移动通信遍及全县城镇农村。2007年,全县固定电话装机10.02万部;国际互联网用户7872户;移动电话用户15.1万户,比上年增长24.8%;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1.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邮电通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六、国内贸易

2007年,我县坚持“商贸活县,旅游旺县”战略,以流通服务领域为切入点,努力把潼南打造成“连接渝蓉、辐射周边,服务潼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大力实施的“2510”工程,完成了我县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网点布局。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达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餐饮业达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他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2007年,我县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以三产业特色防止吸管经济,积极培育发展了一批拥有新兴业态,具有较强集散能力和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以新城建设为契机,加快了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构造功能完善的特色中心商务区,积极培育一批在渝西乃至西部较为有名的特色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增强了潼南商贸服务的聚集辐射能力。2007年,限额以下及个体经营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七、财政和金融

2007年,财政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我县狠抓综合预算管理和财税征管工作,积极培育财源,优化财源结构,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制定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10 多项管理制度,实行了“收支两 条线”和“一支笔审批”的财政管理模式。严格执行《预算法》,规范了预算追加办理程序。强化了非税收入管理,全县370个行政审批项目、246个非税收入项目、109个经营性收费项目、以及16个中介机构收费项目,统一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征管。开展税费清缴、土地清整、拖欠贷款清收的“三清”百日大行动。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牢固树立财政可持续发展观念。2007年我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 亿元,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县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实现30462万元,比上年增长80.8%;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19254万元,比上年增长38.9%。全县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92056万元,比上年增长53.3%。

金融形势稳定。全县200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95亿元,比上年增长   1.8%。

保险业发展形势看好。2007年全县保险承保总额58.92亿元,全年保费收入7566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全年保险业赔付金额     733万元,比上年下降25.7%。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投保参保意识的逐步增强,我县保险事业正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7年,我县认真落实“科教兴潼”战略,紧紧围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增收,企业增效,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实施17项县级科技项目,承办1项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成功申报1项新农村建设国家级科技示范项目。2007年,全县实施各级科技项目8项,进行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活动30次,发放科普资料20多万册(份),提供各种实用技术余130项,接受群众科技咨询 4.5万人次,科教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科普兴潼”和“人才强县”战略成效明显。2007年,我县继续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校学子和各类专业人才,“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完成了年初中小学布局调整目标。全县有各类学校   256所,在校学生138178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66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2%,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入学率达到55.1%。2007年我县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位居渝西片区之首,年内我县向各级各类大专院校输送新生3435人,比上年增长16.2%。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全县年末幼儿在园儿童10571人,全县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分布日趋合理,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我县继续坚持以科学的知识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我县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光纤电视、宽带信息网络、数字电视深入千家万户,潼南电视、《今日潼南》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展示了潼南新形象, 2007年,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馆藏各类书籍10.95万余册,文化站22个,各种文化娱乐场所170个,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0个,电视差转台(站)4个,转播电视节目有线电视34个频道,数字电视78个频道,光纤电视用户68266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我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100%的行政村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网络,全面建立健全了各种应急预案,制定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参保农民达465164人,参保率达58.11%。2007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9个,病床924张,卫生技术人员1361人,其中:医生601人。全县拥有农村村级卫生组织281个,乡村医生及卫生人员986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