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全区2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1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完成投资1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农村非农户投资1.00亿元,比上年增长82.3%。从投资行业类别看,工业投资仍是主导,完成投资额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9%。房地产开发情况好转,全年完成投资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32.0%。 六、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邮电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到4931公里,比上年增长8.5%,万州被确定为全国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万石高等级公路竣工通车,万云高速公路路基、桥隧工程全部完工,红溪沟码头改扩建工程完工,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进入设备制造阶段,青草背作业区完成进港道路建设。万州机场安全设施Ⅰ类工程完工。完成全社会货运量2438万吨,比上年增长40.0%;实现货运周转量75021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7.1%。完成全社会客运量6873万人,比上年增长25.9%;实现客运周转量37653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5.9%。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5.57亿元,比上年增加4.8%。 库区旅游服务中心地位突显。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和旅游商品展。旅游市场不断扩展,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4%;实现旅游收入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接待国际游客1.2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8.4%;实现旅游收入55.3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6.0%。接待过夜游客127.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1%。 七、国内贸易 2007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全区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活跃、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高笋塘商圈成为重庆七大商圈之一,并被评为“山城百店无假货”市级示范街。万州美食城被评为市级美食街。观音岩汽车专业特色街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功举办三峡中药材博览会、三峡名优特新产品展、旅游商品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0.29亿元,增长19.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83亿元,增长16.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为5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餐饮业零售总额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八、对外开放 外贸出口形势良好。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3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出口29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1%;进口4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0%。 对口支援领域拓展。成功承办第四届三峡库区(重庆)对口支援暨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52个,协议总投资153亿元。江苏红太阳、香港德昌、香港恒成国际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万州。全年实施招商引资及对口支援项目152个,到位资金4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07万美元。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65亿元,增长1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62亿元,增长15.6%;税收收入5.21亿元,增长17.1%。地方财政支出2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3亿元,增长12.0%。对农业、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运行平稳。截止年底,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9.12亿元,比年初增长9.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8.44亿元,比年初增长9.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06亿元,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5.98亿元,增长8.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0.59亿元,比年初增长5.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0.41亿元,比年初增长5.4%。受个人信贷的强力拉动,贷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保险证券业高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02万元,比上年增长31.0%。受股市活跃的影响,证券累计开户数达到3.64万户,比上年增长69.2%;证券成交量47.25万元,比上年增长4.7倍。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全年实施重点科技项目74项。获得授权专利50件。实现科学技术交易额3145万元,比上年增长18.0%,科学成果转化率达到100%。铅钙铸板机、岩原鲤规模化繁育及养殖示范等科技项目实现转化应用。建成镇乡信息网络平台13个。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80所,在校学生33.1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4.41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81万人;普通中学66所,在校学生10.32万人;职业高中学校12所,在校学生1.06万人;小学287所,在校学生11.64万人。我区在渝东北率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普通高考录取人数突破万人,连续八年居全市各区县第一。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区图书馆改建工程基本完工,新建镇乡综合文化站9个,完成11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图书配送。《移民金大花》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称号。顺利完成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4%。全区现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镇乡和社区文化站52个,剧场、影院8个。 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城市医疗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区有卫生机构55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037张,卫生机构人员7236人。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加强传染病疫情防控,确保了公共卫生安全。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建成规范化镇乡卫生院4所、村卫生所20个,农村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三峡龙舟邀请赛,完成重庆市“两江四岸”健身长廊万州段二期工程,跻身奥运火炬传递城市。2007年,我区共获得重庆市级以上奖牌80枚,其中,金牌18枚,银牌42枚,铜牌20枚。向市级以上集训队输送队员2人。 十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全区完成造林绿化3.7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实施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第一批应急项目37个,竣工36个,启动第二批应急项目33个,三期搬迁避让项目3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