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乌当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860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万元,实现税金165万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5.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4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9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9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新天地区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和金阳新区投资建设拉动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0053万元,比上年增长16.9%,增速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16331万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7373万元,增长38.24%;更新改造投资52642万元,增长27.57%;房地产开发投资84026万元,增长84.94%;其他投资22229万元,下降34.5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91241万元,比上年增长52.93%;房地产施工房屋面积1728818平方米,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43322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08%;竣工房屋面积38815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29%;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333249平方米,增长168.85%,商品房实际销售额59359万元,增长188.39%。 五、商贸与旅游业 随着新天地区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379万元,比上年增长21.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5418万元,增长21.99%;餐饮业零售额6961万元,增长20.88%。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74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引进市外资金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6.82%。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各景区共接待游客43.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3.1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3和33.6%。 六、交通、邮电业 “十五”期间是我区城市建设投入最大、城市发展最快、城市面貌改善最明显的一个时期。新天大道、航天路、高新路、顺海中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改扩建工程陆续完工。顺海生态广场、振华广场、新天商业中心等一批城市设施逐步完善,成立了新天、高新路两个街道办事处和育新、新竹等8个社区。新天城区商品房开发面积约240万平方米,其中旧城改造达150万平方米。并且新增了51、56路无人售票公交车,使新天城区的市级公交车线路达5条。同时,开通了4条区级公交线路,投放了40辆小型城市客运车辆。五年来,共投入40亿元用于新添城区的城市建设,实现了城市主干道宽亮整洁,配套设施功能齐备,居住环境舒适优美,城市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化率达35%。 2005年,全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359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682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75%。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586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55%。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986辆,比上年增长27.96%。其中载客汽车257辆,增长27.23%;载货汽车3729辆,增长28.01%。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539万元,比上年增长36.7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89万元,比上年增长7.14%;电信业务总量2450万元,比上年增长11.92%;移动业务完成额4700万元,比上年增长58.78%。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2144门,总容量达到45524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01户,年末达到29588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21829户,乡村电话用户7759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500户,年末达到60000户。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1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20部/百人。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不含野鸭乡)42612万元,比上年增长25.08%。其中,国税收入17128万元,比上年增长25.28%;地税收入16867万元,比上年增长18.87% 。地方财政收入30537万元,比上年增长26.8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841万元,比上年增长25.09%;基金预算收入1696万元,比上年增长65.79%。 金融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4504万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09921万元,增长22.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9854万元,增长28.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6810万元,比上年增长24.22%。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6966万元,增长55.77%;短期贷款余额109607万元,增长1.02%。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69422万元,比上年下降72.63%;现金支出181159万元,比上年下降70.25%。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保险部门保费收入2544.4万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69.7万元,增长24.71%;人寿险保费收入774.7万元,增长97.7%。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930.8万元,比上年增长11.82%。其中,财产险赔付871.3万元;寿险赔付59.5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对我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0年的39.60%上升到2005年的45%,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称号。教育工作在巩固和提高“两基”达标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并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面发展。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稳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使用效率。2005年,全区科技三项费为628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67%,比上年增长14.39%。全年开展非农技培训247期19362人次,新一轮农技培训26318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45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18人,完成“阳光工程”培训639人,转移600人。全年共审批立项科技项目60个,其中,扶持区情调研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软课题7个,扶持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26个,扶持企业科技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10个。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全区普通中学在校生15036人,比上年增长1.64%。其中,高中在校生2781人,占全部中学生的18.5%,比上年增长16.51%。职业中学在校生1528人,比上年增加548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2070人,比上年增加666人;幼儿园儿童数6452人,比上年增加205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43人,比上年减少10人。全区教职工3437人,其中,专任教师3072人。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3%,普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58%,初中应届毕业率97.51%,高中应届毕业率95.7%。 社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社会办学30所,其中,小学17所,在校生5210人;中学7所,在校生1042人;幼儿园6所,在园儿童1593人。社会办学专任教师共37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