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桃江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OO二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昂发展主题,坚持改革创新,克难攻坚,负重奋进,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可喜的步伐。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23.7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14.7%、10.1%。通过前几年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效果逐步显现,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为37.1:31.0:31.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9%、48.9%、37.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4.2、3.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二产业成为了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稳中有增,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虽然今年我县先后遭受了四次特大暴雨袭击,特别是八月份的特大秋汛,给种植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由于养殖业、林业、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总体水平稳中有增。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8.35亿元,下降2.5%;林业产值1.26亿元,增长18.3%;牧业产值4.14亿元,增长10.9%;渔业产值0.25亿元,增长15.8%。种植业减产,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67万亩,比上年减少5.2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5.8万亩,比上年减7.06万亩;中稻28.8万亩,增加4.97万亩;晚稻21.27万亩,减5.64万亩。粮食总产量26.09万吨,比上年减4.11万吨,减13.6%,其中:早稻4.24万吨,减4.71万吨;中稻11万吨,增1.03万吨;晚稻7.64万吨,减2.79万吨。受市场和效益的驱动,高效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发展较快,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91万亩,比上年增56.5%,葛种植面积达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1.8万亩,产量达22.76万吨,比上年增8.1%。由于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全县瘦肉型猪、土鸡、牛、羊等草食动物和渔业全面发展。共发展生猪95.8万头,比上年增8.5%,其中:出栏肉猪51.5万头,增12.4%,出栏中猪4万头,增33.3%,其中瘦肉型猪出栏20.3万头,增64%,存栏瘦肉型母猪达1.3万头,增30%;发展牛4.89万头,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出栏0.74万头,增长19.4%;发展山羊8.5万只,增13.3%,其中:出栏3.05万只,增长25.5%;发展家禽551万羽,增5.8%,其中出笼272.4万羽,增10.0%,土鸡占90.8%;水产品产量4200吨,增长15.1%;蛋产品产量6570吨,增长17.1%。林业生产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技支撑的原则,随着我县被列入国家第一批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县,我县列入试点的面积达60.12万亩,补助资金300万元,林业生产发展形势喜人。全年共完成造林20340.2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6406.2亩,完成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3201亩,封山育林面积增加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400余万株,竹林低改21687亩,采伐木材5.57万立方米,采伐竹材650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4%。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县上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工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优质率明显提高。全县优质稻面积达60.2万亩,优质稻率达88.9%,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高产量、高出粉率的豫薯868占红薯种植面积的73%;蔬菜、西瓜、花卉优质率达95%;水果生产引进了无核葡萄、五星枇杷、黄晶犁、杨梅等优质品种,优质率达90%;旱杂粮优质率达80%;良种公猪比重达97.7%;二元良杂母猪比重达51.6%;优质鱼比重达58.3%。由于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和订单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率也随着提高。我县石牛江、花果山等优质稻生产基地,粮食商品率达60%,蔬菜、水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农作物的商品率达70%,如牛潭河桐梓园等村2000多亩商品蔬菜基地蔬菜商品率达95%,效益是种水稻收入的10多倍。 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县逐步形成了一批大面积连片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如资江沿岸万亩商品蔬菜基地、桃灰沿线10万亩优质稻基地、鸬鹚渡和灰山港2000亩良种茶基地、修山等四处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以武潭、牛田为主的5000亩小水果基地、以沾溪等7乡镇为主的瘦肉型养殖基地、以栗山河等乡镇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高桥养蜂基地和以河溪水等乡镇为主的土鸡养殖基地。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桃花江竹胶板有限公司、桃江县葛食品厂、“贡民”米业公司、“鑫海”米业公司、“乡里红”红薯粉丝、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腊大哥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代表。其中桃花江竹胶板有限公司被省政府定为全省6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桃江县葛食品厂今年投资240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建了新的生产线,增添了新的设备,今年共生产葛奶200吨,创产值200万元,利税31万元。牛魔王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嫩化牛肉系列产品25个,获“湖南省第三届农博会金奖”,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全年产量达60吨,创产值280万元,利税25万元。 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95万千瓦,耕田机、脱粒机、收割机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提高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抗灾能力增强。全县水利建设共投放资金7000万元,铺开大小水利工程4200处,完成2900处,完成土石方782万方,投入劳力15万人,完成工日585万个,加固堤防2.6公里,水库除险27座,疏竣干支渠285条760多公里。全县现有水库210座,容量1.93亿立方米,塘坝1.31万处,容量0.5亿立方米,堤防长度42公里。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2002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投入继续加大,新上项目181个,投产170个,完成投资2.22亿元。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58.25亿元,同比增10.89%,其中增加值17.36亿元,比上年增6.18%。 二、工交、运输、邮电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县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中央省市企业完成产值1.06亿元,下降11.4%,县属企业完成产值20.43亿元,增长15.5%。按企业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98亿元,增长13.9%。其中:县属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92亿元,增长20.7%,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14.51亿元,增长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