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有58个投资过千万元的区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累计投资31.3亿元,53个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45个项目建成投产。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3.52亿元,增长173.1%。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3.03亿元,增长57.1%,占房地产投资的86.6%,。房屋施工面积38.4万平方米,其中施工商品房住宅面积35.5万平方米,增长53%。销售商品房17.4万平方米,增长62.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各类城乡市场发展到76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大关,达31.29亿元,增长16.2%。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15.6亿元,增长39.8%,占总额的49.9%,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5.7亿元,占总额的50.1%。分区域看,城市市场实现26.87亿元,增长17%;农村市场实现4.42亿元,增长11.4%。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实现27.3亿元,增长16.67%;住宿餐饮业实现2.66亿元,增长17.4%。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区共签订项目合同186个,实际到位外来资金30.38亿元,增长20.1%,其中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8.13亿元,增长35%;加快推进枣庄经济开发区建设,入区项目累计达到184个,总投资15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3个,境外项目24个,累计安置就业达1.8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完成税收0.8亿元。 引进外资势头平稳。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238万美元,增长1.2%;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765万美元,下降2.2%。 外贸出口势头强劲。实现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增长43.9%,其中出口创汇1.03亿美元,增长48%。出口企业55家,增加11家,出口过千万、过百万、过十万美元企业分别为1家、20家和21家。出口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显著,四家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企业出口额达5512万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53.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公路客运量923万人,旅客周转量66746万人公里,分别增长7%和10.5%;公路货运量1402万吨,货物周转量11407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6.2%和5.4%。 公路运力结构优化。营业性机动车6687辆、增加833辆,其中客车689辆、增加148辆,货车5998辆、增加685辆,客运出租汽车342辆、减少88辆,出租车辆虽有减少,但档次大幅度提高。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1万元。其中,国、省干线投资160万元,农村公路投资1701万元,场站投资130万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3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一级公路55.1公里。全区村村通油路工程新修农村公路30条、70.5公里,总数达到375公里,100%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水泥)路。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1207万元,增长31.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8.2万户,增长15.2%。移动电话用户34.84万户(含小灵通4.64万户),增长37.7%。计算机互联网用户40718户。 旅游业形势良好。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8万人次,海外游客0.6万人次,其中外国人800人,港澳台同胞5200人。旅游创汇收入21万美元。旅游综合收入9630万元,比上年增长43%。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45亿元,增长3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25%部分)增长16.7 %,营业税增长85.1%,企业所得税增长73.3%,个人所得税增长4.9%。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7.2%、提高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达到70.04%。 税收收入大幅提高。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6.59亿元,增长33.1%。税收占GDP的比重8.7%,上升0.9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8.16亿元,比年初增加16.1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4亿元,增加8.88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4.93亿元,比年初减少3.21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保费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2亿元,增长1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实现1266万元,增长15.6%;寿险保费收入实现10893万元,增长10.7%。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争取国家星火计划2项,争取国家火炬计划1项,争取省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计划2项,省级科技攻关1项,省级软课题1项,市级各类扶持计划20项,共争取无偿扶持资金200余万元。 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设,免费为全区涉农村(居)安装了农业科技信息应用软件,实现种、养、加工大户科技信息户户通。筛选了19名科技特派员,入驻10个派驻点开展工作。 科技成果又有新突破。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项;推广应用工农业科技成果46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18项;开展区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评审出区级科技进步奖26项。 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2006年申请专利178件,比上年增长31%;授权专利88件,比上年增长57%。 品牌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十里泉帝豪白酒、黄金太阳能热水器、志达化工变性淀粉3个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拥有山东省著名商标12件。 十、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投入加大,投资5200万元,拆除中小学D级危房5900平方米,新建改造校舍近4万平方米;投资2200万元的龙子心中学,投资1600万元的鑫昌路小学和齐村镇乔屯联校等一批教学楼建成使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166人,在校生3859人,毕业生1183人。普通高中招生2090人,在校生6833人,毕业2278人。初中招生4452人,在校生16127人,毕业生4632人。小学招生6152人,在校生32685人,毕业生5218人。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和“两基”巩固率均达到100%。2006年普通高校本科录取2013人,专科录取2256人,录取率65.2%。 文化、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年末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向社会开放档案卷数950卷次。全区现有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电视传送2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13万户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