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卫生机构(不含诊所)10个,床位数491张,卫生技术人员数728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418人;注册护士206人;投资170多万元对永安乡、税郭镇、光明路街道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了87.8%。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组织78名运动员参加第21届省运会,获金牌4枚、银牌8枚、铜牌14枚,群众体育再创辉煌,有1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以全区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为5个文明生态村安装了以篮球架和室外乒乓球台为主的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彩票发行量500万元。 十一、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改造了鑫昌西路、君山西路、龙头西路,进一步完善富强小区、荣华里小区三期等城区供热管网,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东沙河治理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沿河岸拆迁9.42万平方米。坚持把旧城改造与城区拓展相结合,明珠花园、开元大街一期、中天步行街等住宅小区和特色商业街已建成使用,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06%,建成区绿地率25.09%;城市道路长度293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4.39平方米,照明路灯1.89万盏;出租汽车运营车数685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2.7辆;污水处理总量1941万立方米,生活垃圾处理率99.9%;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44.5万立方米/日,用水人口35.64万人,供水总量4130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100%;集中供热蒸汽能力315吨/小时,供热总量300万吉焦,供热面积557万平方米;人工煤气供气总量3415万立方米,用气人口29.64万人。加快小城镇建设,投资2.7亿元,完成乡镇驻地开发和农民小康屋建设36万平方米。 十二、资源、环境保护 土地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全区土地总面积37.39千公顷(56.09万亩)。其中,农用地24.7千公顷、占总面积的66.1%;建设用地3.3千公顷、占总面积的8.8%;未利用土地9.39千公顷、占总面积的25.1%。整理复垦土地453.67公顷。 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23种,其中石灰石储量11亿吨,白云岩储量8002.8万吨。依法加强资源保护开发,关闭取缔采石场30家。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个;建成3个省级、20个区级绿色学校和2个省级、3个市级绿色社区; 21个村建成市级文明生态村。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新建户用沼气池1383个,大小中型沼气工程21处,沼气示范村(小区)15个。 环境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废水排放企业全部执行一级排放标准,对14家水污染企业实施了再提高工程和深度治理,全面完成了处在环境敏感区污染严重的3家企业(生产线)的关停工作。加强对水泥粉尘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对11家擅自闲置治污设施的企业进行处罚。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新建项目11个,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2个,环评执行率为100%。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00天,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有了进一步改善。污染物排放量较上年有了大幅度下降,环境噪声实现功能区达标,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除因地质原因造成的硬度超标外,其他指标达标率均100%,符合地下水三类水质标准。 十三、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4%,涨幅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6%;衣着类价格下降2.9%。商品零售价格上升0.7%。 工业品价格平稳运行。在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显现的形势下,工业品出厂价格呈现出低开低走、低幅上升的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9%,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2.2%。 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上升。受房价上涨和旧城改造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活跃。1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006年新建房屋(住宅及营业房)销售价格上涨41.3%。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总人口50.2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703人,同比增长1.4%,新生婴儿性别比(女100)106.4。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28.98万人,乡村人口21.31万人;男性25.59万人,女性24.7万人;18岁以下(不含18岁)9.84万人,18岁至60岁34.76万人,60岁以上5.69万人。出生率9.41‰,死亡率3.75‰,自然增长率5.66‰。 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20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消费性支出6304元,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食品支出2151.5元,增长5%,恩格尔系数34.13%,下降0.99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003元,增长14.9%。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8台、电冰箱89台、空调器91台、洗衣机102台、固定电话84部、移动电话162部、家用电脑47台、电炊具87台、淋浴热水器82台。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5413元,增长10.1%,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3台、电冰箱40台、空调器23台、洗衣机100台、电风扇263台、摩托车66辆、影碟机64台;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72元,增长12.1%,其中,食品支出1348元,增长1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8%,下降0.36个百分点;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发放粮食直补等惠农资金481.6万元;全区100%行政村通油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2%、98.2%的自然村通了有线电视。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征收8024万元,增长20.8%;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3067万元,增长23.9%;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135万元,增长3.9%,参保人数15541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60.9万元,年末领取失业金人数875人;征缴医疗保险费1701万元、增长33.9%,支出1380万元、增长21.3%。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共发放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637万元,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救助金122万元,城乡居民低保金1584万元;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参合率达到87.8%;投资320万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