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卫生、广电和体育 文化: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拥有文化馆(站)8个,全年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3起;拥有《舞和合》、《柳翠娘》、《魁星点斗》民俗节目3个,本年新增1个(《魁星点斗》);城区、农村电影放映队3支,全年累计放映电影160场;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达24592册,本年新购图书869册,累计发放借书证200个,总流通人次5280人次;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529件,参观人次42千人次;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家。 卫生: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共有乡以上卫生机构(不含诊所)10个,床位164张,卫生技术人员186人,其中执业及助理医师98人、注册护士58人、药剂和检验人员21人。年末全区共有村级医疗点及个体诊所103个,从业人员11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全年参合农民68411人,参合率为85%,年末参合基金总额达342万元。全年病人住院费用总额883万元,住院补偿237万元,补偿比例为26.5%。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巩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5%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0%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全年无孕产妇死亡;卡介苗、百白破、脊灰糖丸、麻苗和乙肝苗 “五苗”合格接种率达95%以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重大传染病和新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一是加大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全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全年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二是继续做好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狂犬病防治工作。 广电:广电事业取得新业绩。年末拥有区级广播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广播调频发射机4部;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机1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年末全区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0.51%,其中农村广播综合覆盖率为87.38%;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4.55%,其中农村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3.29%。村村通工程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20个行政村广播电视联网建设,总户数达1795户,村级覆盖面达31.3%。电视宣传专栏日益丰富。本年新开辟《徽州春来早》、《工业强区》、《新农村建设》、《廉政之声》等7个宣传专栏。 体育:体育事业发展条件日益改善。全区现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所,市级传统体育项目1所,市级特色校(班)2所,乒乓球训练中心1处,溜冰场1处,20亩标准田径场1处,门球场6处。国家一级裁判员4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全民健身运动继续深入。全年共举办休闲健身、棋类和球类等全区性赛事10起,比上年增加3起。竞技体育水平再上新台阶。在国家级比赛中,2名门球队员荣获全国门球赛男女混合赛项目第4名,1人荣获全国散打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省级比赛中,我区运动员获得金牌5枚,铜牌5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90万元,比上年增长58.3%。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比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其中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的39.2%,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人均3336元,比上年增加568元,增长20.5%。其中支出增幅最高的是居住消费人均支出405元,比上年增加152元,增长60.1%;恩格尔系数为50.7%,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661万元,比上年增长22.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182元,比上年增加4371元,增长26 %。城乡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535.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4.3%;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年末成套住宅54457套,比上年增长47.4%;户均1.6套。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4557人,比上年增加177人,增长4.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500人,比上年增加500人,增长7.1%;参加失业保险4705人,发放失业保险金标准252元/人月。全年三项社保基金累计支出1377万元,其中基本养老金支出902万元、基本医疗保险支出444万元、失业保险支出31万元,年末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2262万元。医疗保险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全年城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100%,失业金发放率为100%。居民低保和五保户得到全面落实。全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85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883人;农村五保户集体供养37人,分散供养179人。 安全生产:安全形势稳定。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0起,受伤48人,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3.21万元,起数和经济损失比上年分别下降34.8%和55.1%。全年发生火灾事故12起,比上年下降70.7%。 十一、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区总户数34301户,比上年增加524户;户籍总人口99633人,比上年增加251人。总人口中,男性51398人,女性48235人,性别比为1.07,同上年持平;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5457人,比上年增加205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5.55%。总人口中,出生人口890人,出生率为8.93‰,比上年上升0.4‰;死亡人口605人,死亡率为6.07‰,比上年上升0.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6‰,比上年下降0.04‰。人口流动量继续增加。全年人口流动量29845人,比上年增加6185人,增长26.1%。总流动人口中,流出人口26566人,比上年增加3596人,增长15.7%;流入人口3279人,比上年增加2589人,增长275.2%。流出人口主要流往地区为浙江、本省、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 资源:耕地减少,林地增加。年末全区耕地面积为5184公顷,全年因建设占用耕地减少3公顷;年末全区常用耕地面积为3949公顷,比上年减少3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6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513公顷,四旁(零星)植树21.3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4942公顷。年末活立木总蓄积量139.45万立方米,132.1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29万立方米;森林面积30932公顷,森林覆盖率73.5%,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环境:环境治理效果初步显现。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大气环境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工作继续推进,4户企业完成了迁址任务,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始动工兴建,化工原料包装袋统一送有资质单位处置。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废气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区现有省级优美乡镇2个,生态村2个;市级优美乡镇3个,生态村9个。全区拥有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6003公顷。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4499公顷;区(县)级4个,面积1504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