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伊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9 伊犁州伊宁市统计局

七、         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伊宁市作为伊犁河谷商贸中心城市,国内贸易持续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辖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2978万元,较上年增长16%。其中地方消费品零售额175317万元,增长15.4%。

在地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的零售额169464万元,增长15.7%;县以下零售额5853万元,增长8%。按行业分类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38903万元,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30196万元,增长34.6%,限额以下及个体108707万元,增长11.6%;住宿和餐饮业28280万元,增长16%。其他行业8134万元,增长6.4%。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达390647万元,增长31.7%,其中批发额251744万元,增长42.8%,占64.4%。

全市个体经济户数下降,收入增大。2006年,全市个体工商户15377户,较上年下降8.2%。第一、二产业为1202户,占7.8%;第三产业为14175户,占92.2%。从业人员为26406人,注册资金24886万元。营业收入4757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7321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2%和25%。

全市私营经济持续增长。2006年,私营企业发展到1292户,从业人员12335人,注册资金65998万元,增长11.8%;营业收入9227万元,社会消费零售额为5532万元。在个体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步扩大。

城市物价上涨。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0.5,较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3,回落3.1个百分点。在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医疗保健、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居住等八大类指数中有“ 五升 三降”。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7,较上年上涨2.2个百分点。

各类物价指数如下(%):

指数             2006年    较上年增减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0.5         1.6

#粮食               98.8         -1.6

油脂               95.3          3.2

鲜菜              112.4         25.7

肉禽              100.8          7.4

蛋类               87.7        -16.9

水产品             94.2         -9.7

奶及奶制品        100.0          1.4

八、科教文体卫生广电及环保

全市教育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规范教学管理,加快“双语”教学步伐,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2006年,全市辖区共有中高等院校6所。中小学(不含农四师)104所,其中小学68所。中小学在校学生为82250人。其中:小学在校生为46700人,占56.8%。全市拥有专任教师5734人,增长7.5%。从效益指标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1.1%;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67.7%;扫除青壮年文盲492人。全市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双科合格率为75.63%;中考上线率为88.2%;高考本科上线率为79.25%。全市共有800多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自治区、自治州级奖项。一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772万元,完成了12所学校的新建、续建工程和14所学校的维修项目。新扩建校舍面积 16750平方米 ,维修校舍面积 12500平方米 。

文化事业空前发展。全市文化工作以基层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组织承办广场文化,通过构建多元化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体活动。2006年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92场,参与活动人数30770人次,观众总人次为31万人次。折扣非法电子出版物4401张盘,盗版书刊4067本,盗版音像制品VCD光盘 3088盘,淫秽VCD影碟32张,加大文化市场监督力度。全市图书总藏量达18.3万册。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2006年举办大型群体竞赛3项,参加人数710人,观众1.2万人次;全市各街办社区、乡镇村开展体育活动41次,参加人数1.23万人,观众2.5万人次;组队参加7项自治区、自治州及市级竞赛,成绩突出 。

科技工作快速推进。全市以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为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 “科技三项费用”预算支出430万元,实际支出582万元,占到了财政预算支出的1.21%,“科技三项费用”220.4万元。合作区建立了科技生产发展扶持基金,总量达1360万元,其中科技发展基金120万元。科普费用实际支出9.29万元,科普人头费达到了0.22元。全市每一个乡(镇)场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都超过了3万元,街道科普资金超过了3000元。企业科技投入也不断增加,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全市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辉煌。全年录制专题文艺类11760分钟,新闻综合频道播出2261小时,制作节目274小时。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5%,数字电视有了新发展。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市卫生部门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规范管理机制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卫生工作,使卫生行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全市辖区(不含农四师)共有医疗机构44个,其中医院19所,乡镇卫生院9个,私立医院10个。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人员3713人,较上年增长10.8%。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55人,增长13.9%;全市拥有病床位数2223张,增长6.9%。全市医疗总收入突破1700万元,增长12%。

环保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环保系统工作人员88人,完成环保污染期限治理项目17个,总投资958万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