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适度范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控制。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倍受社会各届关注。 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适度范围 年末全区户籍户数41.03万户,户籍人口114.51万人,比上年增加7112人。其中农业人口79.34万人,非农业人口35.17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58.64万人,女性人口55.87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人口出生率为13.6‰,死亡率为6.7‰,自然增长率为2.76‰。全区常住人口103.17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51万人,增加2.23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28211元,比上年增加4759元,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15719元,增长14.1%,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9元,增长11.2%。总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11066元,增长20.2%;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888元,下降12%;人均财产性收入332元,增长5%;人均转移性收入2095元,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94元,增长9.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6%,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51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91元,增长16.2%;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403元,增长6.0%;人均转移性收入282元,增长31.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93元,增长10%;其中,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20.8%、38.1%、19.8%、6.2%和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0.27%,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57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26︰1调整为3.25︰1,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2009年全区累计参加五大保险人数达到44.83万人,其中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90334人,比上年增长9.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7257人,二者合并共计15759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12232人,增长4.8%;参加失业保险79002人,增长3.7%;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54290人,增长10.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45140人,增加1.4%。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达73542人,比上年增加了10632人,增长16.9%,其中城镇居民人数达30214人,比上年减少2.7%;农村居民人数达43328人,比上年增长36.1%。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85.26万人,参保率93.96%。 十三、移民与扶贫 移民、扶贫工作为库区发展注入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移民工作稳步发展 全区累计完成库区农村移民安置37807人,本年新增4921人。累计搬迁库区移民102102人。累计搬迁建房424.27万平方米,本年新增0.78万平方米。累计搬迁工矿企业225户。累计完成移民工程投资47.60亿元,本年完成投资0.82亿元。 扶贫工作成绩显著 全年贫困人口69500人,比上年减少7900人。全年争取到位并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827.8万元,其中财政性扶贫资金2327.8万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328公里,异地扶贫搬迁229户,解决了8500人饮水困难。信贷扶贫资金2500万元。 十四、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改善环境、培育资源成效突出 全年水资源总量19.98亿立方米。年总降水量1049.1毫米,减少8.2%。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9489万立方米。全年整治病险水库18座。新造林地面积2000公顷,累计森林面积10.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32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60毫克/立方米、0.027毫克/立方米和0.094毫克/立方米。酸雨频率为76.19%,上升5.82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 全年安全生产伤亡事故119件,其中死亡事故59件,事故死亡64人,伤178人,直接经济损失622.6万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8人;较大安全生产事故死亡3 人;煤矿事故死亡1人;道路交通事故造成46人死亡,全区机动车辆68722辆,交通道路万车死亡率为6.7。 注: [1] “314”总体部署是指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三大定位,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 “3151”工作格局是指2008年涪陵区委三届四次全会立足涪陵发展远景而提出的发展格局,“3”即提速发展三大园区,包括李渡、龙桥、白涛等三大工业园;“1”即抓好十大专项工作,森林工程、江东防护堤、铝加工、两校两院、水利工程、景观大道、滨江路开发、南门山商圈、国企改革、物流园区等;“5”即实施五大民生工程,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市政建设等;“1”即滚动实施百项工程,建峰化工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项目、森林工程、蓬威石化PTA等100项工程。 [3] “五个涪陵”建设是指2008年涪陵区委三届三次全会围绕“314”总体部署而提出五个涪陵建设,即工业涪陵、港城涪陵、安商涪陵、宜居涪陵、人文涪陵建设。 [4] 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后,我局根据普查结果对2008年各行业增加值进行了衔接修订,并以此为基数核算了2009年数据。 [5] 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9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