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南雄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雄市统计局 (2010年3月10日)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战略,主动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粤北门户城市”建设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转危为机,团结拼搏,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战胜了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消费市场持续兴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实现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 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1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1.17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15.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3%、25.8%和40.9%。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9%、38.5%和45.6%。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7.5%,低于上年7.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6.6%,低于上年1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96.5%,低于上年11.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价格指数为100.0%,低于上年3.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6.4%,低于上年8.6个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9年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43.33 14.1 第一产业 14.41 6.5 第二产业 11.17 22.1 工业 6.82 18.2 建筑业 4.36 28.7 第三产业 17.75 15.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3 22.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78 17.2 批发和零售业 5.38 22.0 住宿和餐饮业 1.78 13.4 金融业 0.32 24.7 房地产业 1.66 21.8 其他服务业 6.60 8.7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588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各类企事业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加0.43亿元,增长1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0.22亿元,比上年增长44.6%;销售利润率为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危机影响持续,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产业仍未调头,农业仍是主导产业,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偏小;财政收入来源单一,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二、 农 业 2009年,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抓改革、促统筹”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以强农惠农为根本目的、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农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特色产业取得新进展。制定了《南雄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重点是以温氏集团为龙头,打造年出栏生猪50万头的畜牧生产基地;以农民自主创业为主体,建设100万只特种鸡生产基地;以金友集团为龙头,打造10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和20万亩的油茶生产基地;以永骏罐头、千年树、青河食品等公司为龙头,打造农土特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全市2816万元粮食综补、直补资金全部补贴到位;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综开发、“大禹杯”工程、农田整治等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湖口1.3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人大议案农田整治项目全面完成;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均取得可喜进展。 农业农村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31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14.62亿元,林业产值1.43亿元,牧业产值6.9亿元,渔业产值0.9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5.9%、6.7%、5.6%和6.6%。实现农业增加值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6.5%。 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增长。2009年,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达55.89万亩,比上年增加2.06万亩,增长3.8%;粮食综合平均单产396公斤,比上年增加12公斤,增长3.1%;粮食总产量22.11万吨,比上年增产1.42万吨,增长6.9%。我市被列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全国及广东省产粮大县。 烟叶产业得到巩固。我市是国家重点黄烟生产基地之一,以优质烟叶闻名全国,黄烟生产是我市的优势产业,也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2009年,我市加大生产设施建设力度,烟水配套工程及密集式烤房建设进一步完善。黄烟生产稳定,烟叶质量上升,效益显著提高。黄烟种植面积达15.94万亩,比上年增加1.27万亩,黄烟收购达32.92万担,收购金额2.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和9.8%,为我市提供了5750万元的财政收入。 主要畜禽生产平稳发展。2009年,我市畜牧业克服了甲型H1N1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一系列调控政策的有力拉动下,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回升,生产形势不断好转,畜牧业生产整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市肉类总产量达3.46万吨,同比增长6.9%;禽蛋产量0.26万吨,同比增长5.1%;全年生猪存栏为25.6万头,同比增长6.6%;生猪出栏为35.83万头,同比增长7.0%;全年家禽存栏为125.86万只,同比增长6.9%;出栏为543.18万只,同比增长11%。 渔业生产持续稳定,水果种植面积扩大。年末实有水果种植面积达3.49万亩,水果总产量1.5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8%和5.3%。优质鱼、高附加值鱼类养殖增加。水产品总产量达1.3万吨,同比增长5.5%。 林业生产得到提升。整治林业生产经营秩序力度加大,加强林权调处和护林防火工作。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328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34万亩,四旁(零星)植树40万株,当年苗木产量达228万株,木材采伐量为4.16万立方米,毛竹砍伐203.1万根。全年完成林业产值1.1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