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高邮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表三: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 绝对数 (亿元) 比年初增加 (亿元) 比上年 增长(%)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153.16 31.33 25.7 #企事业单位存款 23.15 4.67 25.3 居民储蓄存款 112.29 22.65 25.3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 60.59 13.94 23.0 #短期贷款 36.60 4.79 6.4 中长期贷款 14.90 5.34 55.0 其它贷款 0.42 0.39 1300.0 票据融资 8.66 3.43 65.6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市建成科技创业中心3万平方米,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入驻科技成长型企业9家。鼓励引导亿元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1个。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800件,成为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批109项,省级以上无偿资金2185万元。注重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1名,急缺专业人才119名,组织评选并公布2007年度市中青年专家18名。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以县为主“统筹办学经费,从严核定教育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调整教育布局,完成市职教中心和市第二中学东迁一期工程,创成扬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4个,市第一中学通过省四星级高中验收;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高考本二以上达线人数突破2000人。 表四:各类教育学校数和在校生情况 指标名称 学校数(所) 在校生数(人)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中等职业教育 4 33.3 10850 -10.4 普通高中 10 - 17728 10.5 普通初中 25 4.2 27575 -4.2 小学 72 -2.7 40712 -6.0 幼儿园 54 -14.3 20835 1.0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全年送戏下乡65场,送图书2.4万册,送电影3110场。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双黄鸭蛋节暨第二届中国羽绒服装节。相继组织”携手慈善、心系灾区“、菱塘二十周年乡庆、农民艺术节等大型文艺活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累计建成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8%。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合率达99.2%。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实施农村急诊救治适宜技术及远程医疗服务应用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新增无害化户厕超过1万座。市人民医院病房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圆满完成扬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参赛任务。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有效控制。2008年末全市总户数27.03万户,户籍人口82.4万人,比上年减少0.32万人。出生人口6010人,出生率7.28‰。比上年减少1.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879人,死亡率7.12‰,比上年减少1.5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16‰,比上年提高0.41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75.12万人,比上年减少0.11万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市化水平达42.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504元,比上年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9元,比上年增长16.9%;人均消费性支出9684元,比上年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6941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56元,比上年增长10.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混结构住房面积40.1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6平方米和1.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实施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共向9620户近1.6万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资金1728万元,向城市低保户发放”实物劵“39.6万元,向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155.3万元、油贴95.5万元。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年供养标准提高到2400元。扩大社保覆盖面,社保基金征缴率达98%,养老保险新增扩面1.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近4万人。落实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和残疾人帮扶各项措施,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增共有产权住房30套,廉租房实物配租60套。住房公积金当年归集突破1亿元,为630户职工发放贷款9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