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灌云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6-23 连云港市灌云县统计局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规模以上完成投资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4%;   房地产完成投资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8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8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在农村投资完成额中,工业投资完成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1%;民营经济完成投资26.1亿元,比上年增长58.5%,其中个体私营完成投资26.1    亿元,比上年增长58.5%。

园区建设强攻快进。县临港产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一类工业园完成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8亿元,开发区商务中心投入使用、纬四路建成通车,污水管网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景区景点建设全面提速,石佛寺南门广场建成对外开放,母子松区域开发、古人类文化公园等景区重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力加快以港口、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承载重大项目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灌河口拦门沙治理工程开工建设、3万吨级码头建设开始启动;燕尾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新区学校投入使用,农贸市场、安置小区、低密度专家楼完成主体工程;杨集物流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县海洋管理中心、县人力资源市场、国税局综合楼、供电营业楼等重点工程建成使用;体育馆、图书馆、游泳馆、妇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人防应急指挥中心等公共工程进入装修阶段;新铺、改扩建城区道路16.3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网6.1公里,铺设城区污水处理管网21.5公里;王圩生态园二期、陆庄生态园二期、小鸭河北岸、西外环路等一批生态景观工程相继竣工,新增绿地面积102万平方米;溢彩馨都一期、供电小区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区相继竣工;伊新路步行街、商业水街、温州商贸城等商业区建设初具规模;投入近2000万元,在苏中苏北县级城市中率先建成数字城管系统。

四、贸易、外经

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全县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努力开拓市场,本地一些商业企业不断向外扩张开辟新店或连锁经营或合作联营,外来商家不断加盟扩充,使流通市场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格局逐渐形成,扩大了消费市场。严格落实家电、摩托车、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共发放家电下乡等财政补贴950万元,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业为4.36亿元,占8.4%,比上年增长49.1%;零售业为42.31亿元,占81.0%,比上年增长15.1%;住宿业0.22亿元,占0.4%,比上年增长8.1%;餐饮业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10.2%。

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围绕“一城一港四区”生产力布局,全力以赴强攻招商引资,在县乡机关继续推行“三三制”招商,落实招商引资及新上工业项目责任制。全年引进内联资金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1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

外经外贸保持平稳。多策并举,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给外经外贸带来的冲击,加大对涉外企业扶持力度,涉外贸易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396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0%,其中完成出口125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

五、交通、邮电

道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交通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42省道完成投入1亿元,界圩河、车轴河大桥开工建设;324省道燕尾至杨集段改建工程完成投入1.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工程量;投入7270万元,建成农村公路151公里。目前我县道路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个以沿海高速、宁连高速、徐连高速为纵横向快速通道,以204国道、324省道、236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补充,干线公路与支线公路相衔接,等级公路与乡村公路相配套,四通八达的县内“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全县电信交换机总容量23.4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7.85万户,天翼手机电话用户4万户,小灵通电话用户3万户;宽带网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用户1万户,用户达3.39户,比上年增长41.9%。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交流快捷便利,网络通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六、财政、金融

2009年,全县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目标和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培植税源经济,努力强化税收征管,不断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被授予省财政收入增收表彰单位,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01亿元,同比增长48.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51.4%;财政总支出32.2亿元,同比增长43.9%,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7亿元,同比增长40.1%。

全县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千方百计筹措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开拓贷款市场,逐步向规范化、良性化循环方向发展,实现存贷款双重增加,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3.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74亿元,同比增长17.3%,各项贷款余额44.14亿元,比年初增加15.27亿元,增长52.9%;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完成各项保费收入1.7亿元,增长3.4%。

七、社会事业

科技工作成效明显。2009年,全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以计划项目和知识产权为重点,积极申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和专利申请,科技事业和科技进步取得显著的成绩。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计划项目59项,其中,上报国家项目17项,省级以上项目41项,(省成果转化基金项目3项,科技帮扶项目8项,星火计划项目13项,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计划4项等)。实施星火等各类科技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市级19项。通过印发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全年共申报专利142项。积极参与县“送科技下村”主题活动,邀请蔬菜、果树等省级专家,举办现场业务指导,受训农民达1000余人次,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素质。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县各类学校共151所,在校中、小学生13.68万人,其中:在校中学生5.85万人,小学生7.07万人,职高学生0.76万人;全县教师共有8977人,其中公办在职教师7266名,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有3847人,占教师总数的42.9%;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有5468人,占教师总数的60.9%。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成15个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其中新建学生宿舍项目13个,建筑面积 18880 平方米,新建食堂项目2个,建筑面积 1200平方米。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高考全县本二以上达线人数1530人,其中文化类本二以上达线人数1068人,艺体类本二以上达线人数469人,提升率位居全市第一。教科研工作成绩显著,有3个课题获省教科院立项,其中省级资助课题一个。有95个课题获市立项,有34个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通过市教科所专家组结题鉴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小学和初中的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5.9%。

文体艺术繁荣活跃。2009年,灌云县被省体育局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县”。“三送工程”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全县到农村放映电影3800余场次、送戏40余场次、送书下乡22万余册;成功举办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和谐文化进万家”系列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承办的全省青少年县乙组田径比赛和连云港市职工乒乓球比赛均取得圆满成功。广播电视事业持速发展,广播电视覆盖全县城乡,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 14.5万户,有线电视“村村通”达标县通过省级验收。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成效斐然。随着灌云体育馆落成,灌云县文体广场已具规模。积极组织运动员参加市、省级各种体育赛事,在全省青少年县乙组田径比赛中,获得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全省体育综合考核中排第28名,进位21位。广泛开展戏剧、文艺等广场演出活动。全年共组织50余场“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小型广场文化活动1100余场,参与演出人员4000多名,观众近60万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文物普查工作硕果累累,汇集编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灌云县资料汇编》3册,共100万字,普查出各种不可移动文物点257处,其中新发现文物达155处。年内通过了省市主管部门对全县“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室的检查验收。网吧、非法音像制品等专项整治管理有序,全年共出动430余人次,对网吧、歌舞厅、游戏室等文化娱乐市场检查,查缴具有赌博功能的电子游戏机、取缔无证经营的游商摊点、集中销毁盗版音像制品等非法出版物,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