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产品名称 单 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铁路机车 辆 204 -15% 汽 车 辆 15268 129.5 装载机 台 5523 53.8 挖掘机 台 16372 91 数控机床 台 138 40.8 风力发电机组* 千 瓦 66870 56.6 小型拖拉机 台 117990 27.5 变压器 万千伏安 12189 -20.1 助动自行车 辆 208359 -9.5 化学原料药 吨 13028 694 合成纤维 吨 98832 20.2 水 泥 万 吨 2447 2 成品钢材 万 吨 989 18.2 电力电缆 千 米 589602 -18.6 激光视盘机 台 836688 -45.9 空调器 台 194345 33.1 涂料 吨 181916 6.9 单晶硅* 吨 1187 57.3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42 9.1 化学农药 吨 47681 8.6 太阳能电池* 兆 瓦 1521 165.6 【建筑业】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完成施工产值8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施工面积6547.9万平方米,增长14.0%;竣工面积2653.0万平方米,增长6.0%。建筑企业劳动效率不断提升,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万元/人,比上年提高5%。建筑企业拓展外部市场成效显着,全年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2%;在省内市外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9.8亿元,增长28%,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33%。常州大剧院工程荣获中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经济政策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市城乡消费品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发展基本保持同步,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975.1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18.2%,两者发展差距由上年的0.8个百分点缩小到0.3个百分点。 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住行类商品销售形势红火,汽车消费、家电消费依然保持活跃,金银珠宝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从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销售类值看,25类商品中有22类商品销售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63.1亿元,增幅达46%,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5.3%。汽车消费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石油类商品零售额的提高,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实现石油及其制品类零售额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市场建设成效显着。全市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批如江苏凌家塘市场、常州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等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知名大型交易市场,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各地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全市成交额超百亿元市场达4个,江苏凌家塘市场、湖塘纺织城、长江塑化交易市场、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180.2亿元、165.1亿元、163.0亿元和103.9亿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能持续扩张。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3109万吨,货物周转量89.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0%、16.0%;完成旅客运输量2920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54.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9.8%。长江常州港完成港口吞吐量3155.9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41.6万吨,较上年增长6.0%,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0万标准箱,达10.6万标箱,增长62.8%。民航常州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65.8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6716.8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0% 、9.7%。机动车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45.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6.3%,其中私人汽车33.9万辆,增长33.2%。 邮电通讯日趋完善。通讯技术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通讯业发展日新月异,全年完成通讯业务收入50.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数达159.6万户,无线市话用户1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01.4万户。“光速常州”4M提速工作深入推进,网络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88.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3%。特快专递发展迅速,全年特快专递达330.5万件,增长20.4%。 【金融保险业】 信贷规模稳步扩大。各级金融机构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着力强化金融风险管理,保持存贷款规模的平稳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50.5亿元,比年初增长20.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011.7亿元,比年初增长19.8%。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迅速,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13.2亿元,增幅达98.9%;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424.2亿元,增幅达42.8%。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8030.2亿元,现金支出8170.2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14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7.3%。 保险事业有序发展。年末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共4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2.1亿元,分别增长30.0%、15.5%。理赔管控卓有成效,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产险支出10.5亿元,比上年下降0.4%;寿险支出1.6亿元,增长12.1%。 股票市场交易活跃。全市18个证券营业部成交各类证券6659.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股票成交额6577.0亿元,增长4.1%;基金成交额74.6亿元,增长3.6%;债券成交额8.3亿元,比上年回落17.3%。 企业上市成效显着。全年5家公司先后在海内外资本市场挂牌,其中常发制冷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创生医疗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康辉医疗在纽交所上市,常宝钢管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旷达集团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天合光能在纽交所完成增发再融资,天晟新材料、千红生化、星宇车灯、南方轴承、长海复合材料等5家企业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会审核。上市公司全年融资额达51.5亿元。截至年底,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1家,累计募集资金总额达153.5亿元。 【旅游业】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围绕“文化旅游年”主题,打造历史文化之旅,大力推进十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拓展旅游市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接待国内游客2802.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24.3%;接待入境游客35.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8.1%。环球恐龙城、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淹城春秋乐园、天宁宝塔第4层“罗汉示迹”、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先后建成开放。截止年底,全市共有5A级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9家,旅行社发展到104家,7家旅行社进入全省国内旅游突出贡献奖5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2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