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工业投资1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服务业投资909.7亿元,增长26.0%。民间投资较为活跃,全年完成投资1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7.3%提高至70.4%。工业投资结构优化,五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上升,全市五大产业完成投资82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完成投资54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2%和44.8%,增速比全社会工业投资高出11.8个和21.4个百分点。 房产开发大幅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开发投资447.0亿元,比上年增长46.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8.0%上升至21.2%,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达35.3%。其中住宅开发投资305.0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91.3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商品房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达320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新开工面积1322.8万平方米,增长60.5%;商品房竣工面积732.5万平方米,比上年回落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9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住宅待售面积86.5万平方米,增长18.1%。 房产交易量高价升。全年商品房销售备案面积910.9万㎡,其中市区商品房销售备案面积744.3万㎡。商品房价格与上年相比涨势比较明显,但仍低于全省平均价格,全市商品房成交均价为6307元/㎡,比上年提高26.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4元/㎡。二手房交易稳中略降,全年二手房成交面积为310.1万㎡,比上年下降6.9%,其中二手住房成交面积为230.4万㎡,下降14.6%。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10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6.7万户,个体经营户15.8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2.6%、9.9%。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628.8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42万元,分别增长35.5%和20.4%;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59.4亿元,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分别增长27.3%和15.8%。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继续壮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全年增加值总量达17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1%,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59.5%;上缴税收291.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62.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在全球经济日益复苏和外部需求逐步回升等利好因素作用下,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7%,增幅较上年提高6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5.6亿美元,增长43.2%;进口67.2亿美元,增长59.5%,实现贸易顺差88.4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出口87.0亿美元,增长50.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5.9%,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8亿美元,增长84.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3.7%,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远洋市场得到拓展,贸易伙伴遍及全球六大洲20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欧盟、东盟地区出口规模扩大明显,分别达46.0亿美元,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8%和51.3%;对东欧、拉美和大洋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速度迅猛,增幅分别达49.9%、45.8%和48.8%。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升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和“双引”成效,全市利用外资规模、数量和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全年实际到账外资达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增幅超过全省增幅5.6个百分点,列苏南五市首位。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2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7个,累计已有5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了76个项目。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制造业实际到帐外资15.3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7.3%;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1.9亿美元,占服务业总量的17.5%。 外经业务领域扩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5.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4.2%。境外投资项目4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7%,连续三年实现倍增。民企金昇公司总投资1.5亿美元,成功并购世界知名企业埃马克公司50%的股权,成为全省最大的境外并购项目。 服务外包发展迅速。截止年末,全市外包企业发展至321家,通过CMMI3、ISO27001认证企业分别为72家和35家,认证企业数占全省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全年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2.8亿美元和2.2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合同额1.8亿美元,外包执行额1.5亿美元。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各类开发区利用外资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园区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40.62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5.2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4.1%和21.9%,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和3.5个百分点。全年172个新签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大项目有104个落户开发区,占比达60.5%。 【外事】 对外交往更趋频繁。全年接待外宾101批、1050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12批、157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32批、138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4批、61人次。至年底,有15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27批、324人次,组织26个团组、160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35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成效显着。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机遇,完善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扩大创新成果,全市综合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1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528只,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8项,争取落实国家、省各项科技专项资金3.4亿元,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明显提升。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5874件,较上年增长31.0%,其中专利发明申请3316件,占申请量的20.9%;专利授权9093件,增长87.2%。 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基地,覆盖全市产业和地区的创新网络。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7家。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全市孵化器面积累计达25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130家。科教城引建各类机构和企业超过40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