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产学研合作纵深推进。高层次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建设为全市产业创新和人才聚集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批科技成果与企业有效对接、成功转化。年内举办“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论坛、“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发展国际论坛与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论坛等较大规模国际科技合作对接、技术交流活动4次,开展重大产学研合作活动23场、各类产学研专题对接45场次,参与企业超过2000家,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68项,签订技术合作金额近4亿元。与北理工、北科大等达成56个合作意向,与北航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浙大、机械研究总院等16家高校院所新签或续签校地合作协议,中国机械研究总院签约入驻科教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落户天宁。 创新创业人才加快聚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加快招才引智步伐。启动实施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组织两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项目,共有195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签约常州。至2010年底,共有12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才、84位入选省“双创人才”的人才在常州创新创业。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2万人,比上年增长6.1%。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3万人,其中博士508人,硕士1267人。 【教育事业】 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388所,在校学生60.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2.3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3.6万人,技工学校2.8万人,职业高中0.7万人,普通中学18.8万人,小学22.2万人,特殊教育761人。在园幼儿9.7万人,成人高校及成人中专4.1万人。教职工达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5万人。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实施千万元以上教育重点项目21个,开工面积达35万平方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拍摄完成并在网上和电视台科教频道免费播出“名师导学”100讲。新增“春晖工程”优质精品课200节(总数达1000节以上),市一级校园网占比达80%。教育开放深入推进,新增聘外资格学校6所、友好学校3所,AFS项目、“汉风龙韵”国际中学生中华文化夏令营等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新增省优质幼儿园6所、省优质小学21所、省优质初中10所,在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人数比例达75%以上。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100%,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9.9%,18-21周岁适龄青年高校毛入学率达68.9%,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5.1%,落实帮困助学金2700万元。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创建省艺术特色学校9所、省健康促进学校25所,省绿色学校11所、首批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5所。 职业教育全面提升。100%职业学校成为省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新增省四星级职业学校1所、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3所、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国家级支持项目8个、省课改实验点5个、省示范专业8个。成功举办常州市职业院校创业设计大赛、技能竞赛月活动、科技创新大赛及作品展评活动,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0个,9名学生代表省参加全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获一等奖5个。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市本科录取率51.4%,总录取率达98%,蝉联全省十一连冠。 终身教育深入实施。进一步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居)民学校四级网络,成立常州市终身教育学会。自主建设“常州终身教育在线”并投入使用,通过引进、嫁接等方式建有社区教育课程1万门(讲)。基础平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4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2个、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3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占比超过30%,全市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超过50%。开展第五届“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各类终身教育机构年培训总数达150万人次。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市38个乡镇文化站和城区21个街道文化中心建成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创建星级农家书屋30个,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接待观众261万人次,常州市图书馆完成了内部设施、功能和外立面形象的提升改造,被评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惠民演出常态化,戏曲会馆、小剧场、金秋书场等文化阵地演出1135场,大剧院演出138场。“三下乡”送戏486场,送书23000册,送电影13860场。 文艺创作精品荟萃。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编纂工程《常州先哲遗书》重版发行,《感谢时间》等四个作品参加了第三届江苏省新人新作大赛,荣获创作三等奖和两个优秀奖。《留守小孩》、《我们成长快乐》获第八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最佳剧目奖”,其中《我们成长快乐》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演出奖”等七个奖项。全市19家动漫企业获得全国动漫企业资格认定,总数列全国第一,有11家企业获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总计1200万元。《秋之白华》、《涨停板、跌停板》、《途爱》等三部电影投入拍摄,动漫作品《炮炮兵》获得国家原创作品扶持奖,《恐龙宝贝》、《晶码战士》等5部动漫作品在央视播出。 广电事业有序发展。全市拥有自办广播节目套数7套,自办电视节目8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加快网络改造,提升网络质量,全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19万户。截止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07.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91.1万户。全年出版《常州广播电视报》327.6万份。 文化遗产加强保护。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1503处,完成恽氏庭院、前后北岸楠木厅、道台府(将军楼)、材罩屋旧址、庄氏济美堂、星聚堂、庄氏塾馆等修缮工程,完成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全市馆藏文物达35000件,国家一、二、三级文物4145件套。抢救性发掘了和家苑地块明清墓葬群,恒源畅厂修缮保护工程列入全省大运河保护十大重点工程,金坛市博物馆、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列入全省博物馆展览展示提升工程,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公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历史文化街区1处,历史建筑3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控制单位468处。修缮各级文保单位76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