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十二五”宏伟蓝图的关键之年,也是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提高”的主旋律,稳步推进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整体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呈现速度稳步回升、动力逐渐增强、态势持续向好的格局,主要指标步入快速上升通道,微观层面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一、经济运行 【综合】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1%,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8亿元、1667.2亿元和12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3.2%和1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56.8∶39.6调整为3.4∶56.0∶40.6,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5000元,依据现行汇率折算接近10000美元。 地方财力持续增强。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预算收入构成看,主体税种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契税增长较快,分别入库65.0亿元、35.8亿元和27.2亿元,增长28.0%、49.5%和49.2%;增值税入库40.0亿元,增长6.6%。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达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农业与农村经济】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115.2万吨,较上年增长0.9%。粮食亩产475.4公斤,其中水稻亩产620.1公斤,比上年增长4公斤,蝉联全省“八连冠”。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达14.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6.1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3万亩,累计建成高效农业面积99万亩,占耕地的比重突破41.0%;新建高标准农田10.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3万亩,高效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44个,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64只,省级名优农产品39个,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79只,有机食品131个。全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5.16 0.9 油料总产量 万吨 4.00 -22.4 肉类产量 万吨 12.95 8.2 #禽肉产量 万吨 6.76 23.2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4.79 5.0 禽蛋产量 万吨 3.45 3.0 茶叶产量 吨 3454 -12.2 水果产量 万吨 9.96 19.7 牛奶产量 万吨 2.06 22.2 产业园区强势推进。2010年,全市集聚要素投入,重点推进金坛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溧阳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武进区农博园、新北区设施蔬菜产业园等10个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批组织机构健全、规划起点较高、功能特色鲜明、承载发展较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全市126个农业园区面积达9.9万亩、平均单体面积达783亩,分别比上年增长25.4%和53.2%;园区亩均效益5200元,比上年增长44%。金坛市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武进农博园被认定为省级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3公里,改造农危桥245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完成“三清一绿”千村整治任务,480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整治标准,建成30个“村美、民富、班子强”的小康家园示范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2.4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1586.9万立方米,修建各类配套建筑物2753座,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新建防渗渠道19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疏浚县乡河道36条、114公里,疏浚整治村庄河塘748个,改造水库塘坝173座,增加蓄水量244万立方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96家,4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种植面积76万亩,带动农户100万户。通过重点帮扶,减少了集体收入低于2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100个。 【工业】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大、效益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3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562.1亿元,增长17.8%;重工业完成产值5823.0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4413.8亿元,增长22.9%,其中私营企业业完成产值4143.8亿元,增长3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666.1亿元,增长25.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63.3亿元,利税613.7亿元,利润40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37.4%、48.1%。按省统一口径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6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2%; 五大产业加速成长。一年来,我市强化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大对五大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五大产业呈现出增速快、效益优、质量高的发展态势。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完成产值47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占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1.7%上升为64.0%;实现利税4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5%。新能源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全年完成产值301.1亿元,实现利税41.3亿元,利润3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1%、92.5%和105.7%,天合光能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中首家销售超百亿规模的企业。 做强做大成效显着。重点骨干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全市经济总量居前的百强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3%提高到41.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8百分点。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123家,比上年增加184家,其中全市超百亿元工业企业由上年的3家增加到5家,分别为中天钢铁、申特钢铁、亚邦化工、金源铜业及天合光能。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