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对外经济和私营经济 出口产品总额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出口产品总额400.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6%,占全市出口产品总额的22.1%,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出口372.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占出口产品总额的93%;一般贸易出口28.11亿美元,增长34.5%。出口企业规模化效应日益明显,按出口额分类,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位数有126个,比上年增加11个,实现出口额386.1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96.4%,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化,欧美市场受债务危机影响增速放缓,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出口市场增速较快。(见表4) ![]() 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三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64个,实现合同外资7.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8%。全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税收85.77亿元,比上年下降1%。年内在松江投资的新批准、增资国家和地区达26个,项目数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中国香港53个、中国台湾19个和日本15个。 私营经济户数增长明显。全年新增私营经济户数11821户,比上年增加4076户;年末实有注册户数56056户,比上年末增加7336户;实现税收8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实现销售收入2448.51亿元,增长30.4%。新增私营经济户数中有商业企业6021户,占50.9%;工业企业1598户,占13.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2964户,占25.1%;建筑业企业155户,占1.3%;其他行业企业1083户,占9.2%。 九、松江新城、园区和社区建设 松江新城布局更趋合理。广富林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展示片区施工全面展开;启动了大学城北部配套区开发;加强泰晤士小镇业态经营管理。加快公建和市政配套项目建设,小区路面改造、电子屏增设以及无障碍设施加装均按时间节点完成,新陈家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改善城区市容环境。 松江工业区转型升级工作积极推进。为确保工业区向综合型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松江工业区不断改善内部环境,提升园区硬件设施,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并以加大产业投资提升经营能力为导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工业区一期2.56平方公里的综合开发建设。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63.1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68.3%;引进合同外资1.71亿美元,占全区合同外资的24.3%。 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上海精星物流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企业与高校信息互通交流平台和联系渠道,及时向大学园区各高校就业中心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拓展实习基地,协调落实高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5个,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配合区人才服务中心建设“松江大学城人才服务网”,向松江大学城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生活等方面综合性服务,更好地促进地校合作和互动。 继续深化社区建设与管理。结合世博各项工作任务,参与组织观博试运行和馆日活动观众组织工作,组织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展迎世博文明窗口、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做好世博窗口服务检查督促工作。社区综合保险实现全覆盖,社区资源逐步向居民共享开放。深入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部分地区启用一门式平台系统办理业务。 十、城市信息化 信息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1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1%。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540.7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8.6%,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完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88.1%,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7.1%。 以电子政务综合试点为契机,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国家电子政务各项任务,建成网上办公门户,实现资源整合及协同办公;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试点工作,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行业发展,成为市“两化融合”首批实践区;提升区、镇两级信息化应用水平,完成中山街道、叶榭镇等11家单位平台延伸,积极开展世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推进“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全年完成培训1649人,完成宣传普及33548人。建立103个行政村网页,基本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 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共申领社保卡24897张,居住证办理3916张,临时居住证办理435465张,补(换)社保卡11474张。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松江一中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通过中期评审。将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全面完成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广泛开展体育、卫生、艺术、科技、劳技、语言文字等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力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全年各级成人教育机构完成培训近60万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经济联动发展,上海城市科技学校被推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发展终身教育,成立全市第一所家开放学院。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依法加强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规范审批、变更、终止办学等行为,为全区符合条件的41065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同住子女提供了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至年末,各类学校在校生数总体略有扩大(见表5)。 ![]() 全区依法批准设立的民办非学历办学机构50所,民办幼儿园34所,民办托儿所5所,民办中学4所。松江大学园区现有7所高校,共招收学生7.82万人。 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措施,设立专项资金并为科技企业争取国家和市级科技创新资金,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全面加速。全年被认定市“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被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5个。至年末全区已有小巨人企业3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0家。全年累计获得国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44项,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30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