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1-02-14 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

强化科学普及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通过拓宽科普传媒渠道,不断创新科普形式,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精心组织大型科普活动,积极组织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等群众性和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宣传主阵地作用,流动科技馆成功落户松江。启动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世博为契机,搞好世博文化和宣传活动,展现松江本土文化魅力,促进松江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建设工程有序推进,继续实施“万千百”实事工程,全年送图书下基层24600册;放映社区电影1004场,观众人次654800人;放映数字电影4395场,观众179442人次;引进专业院团12家,演出131场,观众人次135000人次。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水平稳步提升。恢复《松广新闻》,开播广播节目《云间梨园》。全年在《新闻坊》栏目发稿630条,新闻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原创歌曲《永远在一起》摘得十五届全国群星奖,举办的上海朗诵艺术节列为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重要内容;办好区文化馆建馆60周年“群文如歌本”大型图片展;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进上海市中心馆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市、区、街道三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实行“一卡通”借还图书。

年末全区有影剧院5座,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图书室15个,藏书55万册,全年接待读者28万人次。做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的清产核资工作,为三网融合做好基础工作准备。至年末,全区有有线电视站11个,有线电视用户32.98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2.8%。

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推进。有序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和爱国卫生工作,切实做好公共卫生和卫生应急保障工作,提升公共卫生水平。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补偿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控制医疗费用,全年全区门急诊5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2%,门急诊均次费用120.77元,比上年下降6.5%。继续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全年共258万人次享受优惠,减少药费支出1680万元。加强资源整合,完善社区医院联动机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围绕提升服务,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所增长(见表6)。

上海市松江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全年共承接国家、国际比赛4次,成功举办全国儿童击剑赛、亚洲冰球联赛、全国汽车摩托车比赛、世界高尔夫球锦标赛等活动。有18项参赛项目参加十四届市运会,注册运动员520名,夺得金牌3枚,银牌28枚。全年举办区内青少年比赛活动20次,参赛人数达11000人次。年内参加全国、市级比赛的运动员有1200人次,获金牌72枚、银牌110枚、铜牌80枚。

深入开展群众体育。举办了佘山元旦登高、九九重阳登高、端午龙舟赛、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健步春天,同行世博”松江职工系列活动、松江区“三奥”运动会等活动,赢得了广大市民喜爱。不断调动广大群众习练热情,积极开展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最佳展示奖”。

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年新建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个健身苑、48个健身点。至年末,全区共建有424个健身点、22个健身苑、1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围绕体育中心二期改造工程,综合训练馆和游泳馆外池改造工程于年内正式开工。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区共有户籍人口576032人,比上年增长3.0%,其中非农人口475456人,增长4.4%。全年户籍出生人口4408人,出生率7.76‰,死亡人口3830人,死亡率6.75‰,人口自然增长率0.26‰。

就业促进工作稳步实施。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8200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262人,帮助成功创业662人,非农就业6156人,青年职业见习860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5713人,高技能人才培养5001人,农民工培训8196人。开通松江大学城人才服务网,积极搭建公益招聘平台,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机制,开展就业援助和春风行动,帮助一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获得就业岗位。泗泾、泖港镇和永丰街道完成“万、千、百人就业项目”整合试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1 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6元,增长11%。至年末,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见表7)。

上海市松江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推进旧住房综合整治力度,全年完成2万平方米危旧房修缮。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区已建成13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受益面不断扩大,年末享受廉租房租金配租家庭达283户。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泗泾拓展基地成为全市首批入住的经济适用房基地,完成第二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选址,泗泾洞泾基地建设顺利推进。至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59.81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养老标准不断提高,农保养老金人均月标准提高到359元,征地养老生活费人均月标准提高到680元。按时为80万伏高压电工程、叶榭松浦三桥和松卫公路三个征地项目的1571名涉地农民落实镇保工作。基本完成市级水源涵养林等项目1.42万涉地人员生活补贴补发工作。继续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全年共有439773人参加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进一步健全医保管理制度,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03万个,投保率100%,农民社会医疗保障率100%。

社会救济救助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共为26.7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金额总计8625万元;元旦春节期间,帮困送温暖3.6万人次1800万元;为都江堰龙池镇244户贫困对象送上慰问品折价3.66万元;为玉树地震灾区募集款物近798万元;落实“世博关爱行动”和国庆前一次性生活补助,为19377名城乡低保家庭、民政特殊救济对象、享受政府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支内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等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405.62万元。完善民政、公共、城管“三合一”联动救助模式,开展逢“六”集中救助活动,全年共救助914名流浪乞讨人员、精神病患者、弃婴等求助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