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2-12 威海市统计局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继续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全年新建农村住房5.9万户,改造危房4534户;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完成拆迁4402户,拆迁面积44.72万平方米,完成回迁安置9751户,回迁房面积124万平方米。继续实施了农村道路、自来水改造工程,对200个村庄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1座,其中,大中型13座,中小型118座。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242户、小型沼气工程54处、大中型沼气工程6处,扶持发展沼气服务网点77个,建立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5个,农村沼气长效发展机制初步确立。强化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改造镇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183个,新建改造农家店265处。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农民受益5976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18家,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4%,其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9.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2.7%,其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4.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3.3%。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1.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9.7%。重点发展行业支柱作用明显。在35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

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实现利税399.75亿元,增长19.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57.16亿元,增长20.9%,提高了10.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69%,成本费用利润率6.51%,全员劳动生产率183010元/人,增长5.7%;资本保值增值率114.77%,总资产贡献率16.78%,资产负债率50.27%,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98次。

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3.7%;医药制造业增长9.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0.6%;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8%。在列入统计的117种工业大类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85种。

表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耐火材料制品 吨 55496  187.1

打印机 台 8676729  65.9

日用玻璃制品 吨 442638  56.3

金属切削工具 万件 5477  55.1

起重机 吨 44371  40.0

烧碱(折100%) 吨 32775  38.3

民用钢质船舶 载重吨 959469  36.9

铸造机械 台 715  31.2

印刷专用设备 吨 1225  29.2

皮革服装 件 242719  24.8

玩具 千元 307429  22.3

服装 万件 28067  21.0

光缆 芯千米 5708000  20.0

家具 件 895217  16.9

汽车 辆 106280  16.8

精制茶 吨 211  16.6

橡胶轮胎外胎 条 48563191  15.1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在全部420家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中,有施工任务的35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6.3亿元。全市建筑业共实现增加值104.9亿元,增长1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三次产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8%。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05.02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9%;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71.81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6.1%;民间投资99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84.9%,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311.39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26.7%。投资结构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9:42.6:54.5优化为3:38:59,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了4.5个百分点。

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支持和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实现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3亿元,增长11.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3%,提高了7.3个百分点。以交通运输邮电、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全市七大行业基础设施投资263.7亿元,增长22%,占全部投资的22.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增速较快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22.43亿元,增长35.1%。全年新开工项目957个,新增固定资产554.35亿元。

房地产投资稳中趋缓。全年完成投资269.8亿元,增长28.8%,增幅比上年回落了10.6个百分点。从房屋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236.9亿元,增长25.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1亿元,增长87.9%;办公楼投资1.9亿元,下降37.3%;其他投资14.9亿元,增长52.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043.0万平方米,增长39.5%;竣工面积507.6万平方米,下降12.7%;商品房销售面积741.7万平方米,增长31.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占到93.9%。商品房销售额279.92亿元,增长42.6%,其中住宅销售额占到92.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惠民生政策的推动下,全市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从城乡领域看,通过积极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税费减免、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各项刺激消费措施,消费潜力逐步得以释放,城乡市场协同发展。城镇实现零售额494.68亿元,增长18.9%;乡村实现零售额189.31亿元,增长17.9%。从行业分类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四大行业全面兴旺。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23.52亿元,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0.46亿元,增长18.4%。从经济成分看,非公有贸易经济更趋活跃。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26.74亿元,增长17.8%,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457.24亿元,增长19.1%。从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上企业强力领涨。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77.7亿元,增长33.9%,增幅分别比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高28.7和30.3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为89.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9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类商品以及消费升级类商品全面上涨。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8.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6%,金银珠宝类增长33.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2.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5.5%,汽车类增长32.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