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表6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 标 绝对数(亿元) 比年初增加(亿元) 比年初增长(%) 本外币存款余额 1636.59 221.33 15.6 #企业存款 334.28 37.12 12.5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949.17 122.79 14.9 本外币贷款余额 1150.14 166.16 16.9 #短期贷款 423.11 40.53 10.6 个人贷款及透支 80.85 -2.55 -3.1 单位贷款及透支 331.43 37.78 12.9 中长期贷款 640.52 152.51 31.3 个人贷款 331.91 86.14 35.1 单位贷款 308.61 66.36 27.4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所有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3.72亿元,增长28.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72亿元,增长23.2%;人身险保费收入30.99亿元,增长30.9%。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0.84亿元,下降3.4%,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和给付6.55亿元,增长9.6%;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4.29亿元,下降18.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所,在校学生60021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12510人;成人中专7所,在校学生5162人;职业高中16所,在校学生14900人;普通高中21所,在校学生40228人;普通初中90所,在校学生102195人;小学131所,在校学生 9845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特殊教育招生 38人,在校生394人;幼儿园 309所,幼儿园在园幼儿49660人,全市三至五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7.5%。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第三个“自主创新年活动”,全市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工作格局,全力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全年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374 项,其中实施国家、省科技项目151项。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4224件,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185件,增长19.6%。专利授权3071件,增长95%。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36项、国内领先114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2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3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28.09亿元,增长20.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02%,比年初提高2.29个百分点。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积极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组建国家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海水养殖与加工业的科研层次与水平,依托寻山集团组建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纳了东方海洋、獐子岛等20个国内海水养殖行业的骨干企业和中国海洋大学等3所重点高校、中科院海洋所等4家科研单位入盟。创建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立海水养殖与加工业的技术领先优势。依托寻山集团创建 “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立了威海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和技术主导地位。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总数分别达到85家和80家;新认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总数达到133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建立市级以上技术中心119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44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 名牌争创迈上新台阶。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山东名牌产品142个,新增18个,服务名牌23个,位居全省前列。全国驰名商标20个,新增4个;山东着名商标75个,新认定12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馆2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7个,电影公司5个,其中电影院4座;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7.37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08所,其中医院27所,卫生院66所,门诊部9所,采血机构1所,专科疾病防治院4所,疾病防疫中心(防疫站)4所,妇幼保健机构4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43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7652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10821张。卫生技术人员1818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7214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山东省第22届运动会共获奖牌173枚,其中金牌92.5枚,银牌35枚,铜牌45.5枚。胜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争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竞技体育新突破”的目标任务;通过承办海御19“威海杯”2010年HOBIE(霍比)世界帆船锦标赛、2010年威海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成功打造了“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年内举办各类大型群体活动上百项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4.45平方米。 城市载体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全年发电66.09亿千瓦时,增长5.5%。实际用电量86.2亿千瓦时,增长14.5%,其中工业用电量58.3亿千瓦时,增长15.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7亿千瓦时,增长5%,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7.1亿千瓦时,增长10.7%。全年供水总量6017万立方米,增长7.4%。市区天然气用气人口46.7万人,燃气普及率99.83%,天然气供气量5441万立方米,增长19.4%。集中供热面积达2453万平方米,增长11.1%。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线路53条,线路网长度220公里,运营线路总长度750公里,公共汽车866辆,增长1.6%。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0890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29.8万人次。市区出租汽车1526辆。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72人。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12个,面积1406平方公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污染减排项目38个,投资额4.2亿元。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7天,良好率达到95.1%,其中144天为“优”。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全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28起,同比下降21.2%;死亡223人,下降15.2%;受伤222人,下降36.2%;直接经济损失863.79万元,比上年减少830.43万元,下降49%。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